在中国,景德镇是个特别的小城市,几乎每个从这里机场出发的旅客,都随身携带了机场能允许的最多数量的随身行李。3月22号,从景德镇出发飞往的北京的一趟航班,空姐额外花了15分钟的时间来重新安排旅客的行李。一位空姐暗暗嘀咕:“明明还有许多座位没卖出去,行李架竟然都满了?!”飞机起飞的时候,所有的空座上都“坐”满了行李,装在里面的,都是瓷器。
景德镇原名昌南,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据说,英文“china(陶瓷)”就是由此而来。宋景德元年,宫廷下诏命当地烧制御瓷,并在底款署上“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得名。近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估价并不高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 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意外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一千多年过去了,宋、元、明、清都以不复存在,而这四朝官窑所在地景德镇却因而扬名天下。景德镇曾以自己“千年瓷都”的身份为傲,是中国惟一一座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十个世纪而没有中断的城市。
然而,文明世界的china, 在世界市场的价格却已经是一落千丈。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日用瓷单件出口均价为34.62美分,而进口日用瓷单价高达4.90美元,出口价格仅为进口价的1/10。其它的陶瓷品种和其它行业的产品也有类似情况。
景德镇开出租的李师傅,载了一位对瓷器没有什么了解的游客在城里转悠。作为一个老景德镇人,他好心建议到:“千万别去买什么大件艺术瓷。现在的景德镇,水很深啊,普通瓷器蒙你几万块钱那叫一个容易。要对瓷器不懂的话,买点便宜的餐具开开心心回去就行啦!”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游宇介绍说,中国陶瓷曾经有着无比辉煌的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百年来,中国陶瓷生产一直停滞不前,传统工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设计观念落后,中国陶瓷产业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现在世界上70%的日用瓷是由中国生产的,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用的是中国瓷器。但是,一些世界知名博览会上,中国馆的瓷器确是价格最低的。
瓷都的衰落
明清两代,景德镇一直是皇家陶瓷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有很发达的日用瓷产业。改革开放以后,陶瓷行业引入了市场机制,国家订单也已被激烈的市场竞争代替,习惯了坐地起价的景德镇人仍然坐等买主,并没有尝试出去接触、了解市场。尤其是在器形方面,由于观念封闭,景德镇陶瓷一直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除了模仿之外别无创新,完全和市场需求脱轨。上世纪90年代,连年亏损的几大国营瓷厂不得不改制为股份公司,“化整为零”让景德镇的瓷器产业失去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一夜间,6、7万瓷厂的工人们为了生计成了各自为政的作坊主。拉坯大师王炎生,就亲身经历了这个转变。
76岁的王炎生是家里学拉坯的第五代传人。拉坯,就是拉制出瓷器形体的步骤,也是考验师傅手巧技高的关键一步。王炎生从8岁开始学习拉坯,16岁的时候进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国营瓷厂——建国瓷厂。1952年,建国瓷厂正式挂名营业,厂址就在明清时期的御窑厂。
“当时在瓷厂工作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那时瓷厂员工的收入是普通城镇人均收入的两倍。而且我们的瓷器都被当作国家领导人送给外国友人的礼物,”王师傅回想起来还是很自信。瓷厂在90年代后期倒闭,厂里的工人一下子都失业了。王师傅说“很多师傅都转行了,只有不到1/10的人继续做瓷器,大部分人想开小作坊。但是因为规模小,无法正常维持生计,许多小作坊也倒闭了。我们这行做的是手艺,经常不练就生疏,慢慢的也就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