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结构:
宝塔型—哑铃型—橄榄型
南通市市长张国华代表:我感觉收入结构未来努力的方向,最理想的是从宝塔型到哑铃型再到橄榄型,让中等收入人群成为主体,未来的社会结构也应该是这样。
调节好收入结构,收入来源必须多元化。比如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需要面对人力成本升高的压力,所以要在投资性、经营性、保障性收入方面下功夫。我在苏南工作时曾经做过调查,4个人中有1个老板、3个股东,很多农民都加入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这种形式,把更多的人带动起来,一起拉动困难群体超过平均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小康“六个惠及、一个更加”的要求,到现在正好10年。回头看看,群众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全面小康建设,不但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而且要让统计数字与百姓的切身感受相契合。我感觉,从收入看,还是“短”的,因此要让更多的人从贫困到温饱到小康到富裕再到享受逐步提升水平,最大范围地覆盖广大群众。除了收入外,公共服务方面,也应该让更多的群众超过平均线,农村相比城市,仍然有很大差距。对照中央要求,宁可在全面小康阶段考虑基本现代化的事情,也不能到基本现代化的阶段再回过头来补全面小康的课。让更多的群众有幸福感、归宿感,从南通来说,我们提出打造“市强民富环境美的江海明珠”,这颗明珠的光芒,应该照到南通城乡的每一位市民。
瞄准低收入人群,
着力缩小收入差距
淮安市市长曲福田代表:解决好大多数与平均数的关系,既是收入分配和改善民生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是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民生政策调整的重点。淮安作为苏北的一员,按照省新一轮扶贫帮困标准,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50多万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脱贫奔小康必须全力攻坚。
在这方面,我们的考虑有几点:首先是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提高就业的覆盖面和质量,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点。要通过加强技能培训,通过推进创业富民,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增加收入,形成良性循环。第二个重点,着重要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在信贷、税收、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好的支持,同时为城镇居民提供部分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农民是提高收入的主体人群,未来,要通过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让他们从劳动者变成经营主体,更多地以家庭为单位搞规模经营增加收入,比如兴办家庭农场等。在农民收入结构中,还要增加务工收入、财产性收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等等,让这一块收入占比逐步扩大。第三,对贫困群众要全力帮扶,同时鼓励他们增强自主发展的动力,确保按照时序进度脱贫,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
(来源:新华报业网)
相关文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