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一伙武装歹徒袭击位于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边境附近因纳梅纳斯、由英国BP、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阿尔及利亚Sonatrach公司合资经营的天然气田,劫持人质600多名,其中包括为天然气田工作的美国、英国、挪威、日本、马来西亚、爱尔兰、菲律宾等外国员工41人。劫匪挟持人质为掩护,胁迫围追军警撤退,并提出法国停止在马里进行军事干预、释放被政府逮捕的数百名同伙并任其前往马里等要求。17日,阿尔及利亚军警发动解救行动,在付出人质重大伤亡代价后结束了这起恐怖行为。
据路透社、阿拉伯半岛电视台和毛里塔尼亚ANI电视台报道称,劫匪是绰号“面具旅”的跨国恐怖组织“哈立德·阿布·阿巴斯旅”,这个组织的负责人是外号“万宝路先生”的阿尔及利亚著名恐怖头目贝尔穆赫塔尔。该组织曾隶属于臭名昭著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AQIM),该组织是基地组织在北非的分支,也是盘踞马里北部三股反政府武装中最可怕的一股,“面具旅”因细故和AQIM分家,但仍然藕断丝连,贝尔穆赫塔尔本人参加过阿富汗“圣战”,组织虽仅200多成员,却都是久经沙场的老牌恐怖分子,曾在阿尔及利亚、马里、尼日尔等地多次实施绑架外国人质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原教旨极端恐怖武装。
对于解救过程、细节和伤亡情况众说纷纭。有报道称阿尔及利亚军队使用武装直升机轰炸,也有报道称,整个解救过程共造成50人死亡,其中劫匪15人,人质34人,在解救中死亡的人质包括阿尔及利亚人、日本人、英国人和一名法国人,被打死的绑匪同样来自多国,其中包括至少两名阿尔及利亚人,以及埃及人、突尼斯人、利比亚人和马里人,“面具旅”的两名重要骨干塔哈尔·本·舍内卜和阿布·巴哈阿也被击毙。
行动开始前,美、英、日等国领导人纷纷表示,应“以确保人质安全为第一原则”,各国解决人质问题的惯例,也是先谈判,谈判不成再动武,此次阿尔及利亚却几乎未作任何谈判动作,便匆匆开始动手,且行动中对人质生死似浑不在意,这究竟是为什么?
正如法国《20分钟报》援引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非洲-中东问题专家默克菲的话,阿尔及利亚匆忙发动攻击,而丝毫未留半点谈判余地,是毫不足奇的,因为这是其一贯立场,其外交官此前在马里被绑架,政府也坚决拒绝和恐怖分子做交易。默克菲和另一位专家阿卜杜拉希姆都指出,阿尔及利亚深受恐怖主义危害,和本土的伊斯兰武装集团(GIA)、AQIM及其前身——萨拉菲斯特宣教中心(GSPC)血战20多年,“不和恐怖分子讨价还价”,宁可付出惨痛代价也要惩处恐怖分子,并杜绝后者绑架更多人质念头,是阿尔及利亚处理类似事件的通行原则。在他们看来,恐怖分子毫无信用可言,即便满足其要求,人质安全也未必能得到保证,还不如痛下杀手。
之所以代价惨重,一方面表明阿尔及利亚军警缺乏相关人质解救行动经验和专业装备,另一方面,也和实施行动的武装分子都是久经战事、且不止一次绑架人质的积年惯匪有关。
至于为何不顾欧美列强“提供帮助”、“慎重行事”的建议和要求也不难理解:阿尔及利亚是通过独立战争赶走法国军队,最终赢得主权的,国家自尊心很强,不能接受诸如外国军警帮助解救,或外国政府介入谈判等方式,法国的军事介入在该国更是政治敏感问题(在出于反恐大局考虑,破例允许法国空军飞机越过其领空空袭马里北部后,就更是这样)。正因如此,阿尔及利亚才不顾欧美一再呼吁“慎重”、“人质安全优先”,执意立即发动行动。
匆匆发动的解救行动虽消灭绑匪,解救大部人质,却造成惨痛伤亡代价,这是令人痛心的。但必须看到,劫匪都是积年惯犯,且早有毁诺撕票等前科,即便满足其要求也未必能万无一失。不仅如此,一旦“劫持人质收益大于风险”的示范效应形成,在恐怖极端势力猖獗、原教旨极端思潮死灰复燃的阿尔及利亚,乃至整个萨赫勒地区,类似针对平民、尤其针对外国人的劫持、袭击行为,必将遍地开花、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后果将远比此次“惨胜”更不堪设想。从这个角度讲,此次解救虽只能算“下策”,但下策毕竟也是策,总比面对恐怖极端势力肆虐而束手无策胜过一筹。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