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宣教,仿真体验,培养公众防恐反恐意识与能力
科普宣教培育应急管理“预防文化”。暴恐突发事件的攻击对象,已扩展至公共场所和普通民众。西方国家反暴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普遍加强全民防恐反恐安全科普宣教,重视培养公众防恐反恐意识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能力。
宣教可分事前、事中、事后三种。事前教育以了解暴恐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事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防护措施和逃生手段,告知公众在暴恐袭击发生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开展自救和互救;事后教育以经历过暴恐突发事件的公众为重点,抚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西方国家注重通过“体验式”教育、“互动式”教育和全覆盖的“感官式”强化教育,增强公众的暴恐危机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危机应对情景仿真教育与演练体系,提高公众应对暴恐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基本技能和应急响应能力。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每年的6月定为美国的全国安全月,并根据当年主题对公众开展相关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目的是使人们清楚,危险就在每个人身边,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安全、健康的习惯和行为,以降低大规模暴恐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在其网站上公布了长达100多页的“你准备好了吗?——市民灾害准备指南”,指导家庭应对各种灾害尤其是恐怖袭击,该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美国政府对社区居民进行灾害知识教育的范本。同时,美国重视国家反暴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信息港和专家知识库的建设,承诺90%的访问者都能找到有用的应急管理知识和信息。美国纽约市组织实施了多项反暴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演习,包括针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的“冬日暖阳行动”,针对化学武器袭击的“春树行动”,针对公共交通恐怖活动的安全交通行动等。首都华盛顿特区为公众提供反暴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课程,培训课程主要包括:针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紧急医疗救治和行动,恐怖炸弹袭击的即时反应等。
(本文作者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长效机制研究”的项目主持人,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中心教授 张小明)
版式设计: 刘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