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英欧关系的延续与变革是其传统对外战略支点,要“在被动中争取尽可能多的主动”,努力在主要力量间纵横捭阖
长期以来,英美特殊关系和对欧政策是英国对外战略的支点,历届政府都面临如何处理大西洋主义和欧洲主义间关系的艰难选择。
1948年丘吉尔提出由英帝国和英联邦、英美等国组成的英语世界及联合起来的欧洲构成的“三环外交”原则,这成为英国应对战后衰落和保持大国地位的重要外交方针。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和殖民体系的瓦解,英美关系和英欧关系在英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与此同时,英国意识到维持与美同等大国地位已不可能,于是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历史上形成的英美特殊关系,一方面被迫修正对欧陆国家的均势外交传统,希望通过参与欧洲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并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冷战时期,英国出于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和建立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需要,更加注重对美关系,甘于接受美国领导。而在对欧关系中,尽管英国被称为“半心半意”的伙伴,不断制造麻烦,但与欧盟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英国脱离欧洲单独发挥大国作用的难度加大。冷战结束后,英国大国战略再次面临调整。1997年后布莱尔政府通过提出扮演“欧美之间桥梁”角色的国际定位,试图调和这一矛盾。该政策虽在科索沃危机、阿富汗战争中起到作用,但也因伊拉克战争而备受争议。正如有分析指出,英国外交实用主义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被动中争取尽可能多的主动”,同时努力在主要力量间纵横捭阖,发挥超越自身实力的国际影响力。
近期英国干预主义传统的变化以及英国疑欧主义的发展都对英美特殊关系提出了新挑战。考虑到英国有限的经济和军事资源,道德外交一直是英国外交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索沃危机期间,布莱尔使用了“人道主义干预”政策。现任首相卡梅伦在利比亚问题上仍延续了这一传统。然而2013年8月,卡梅伦军事干预叙利亚提案遭英议会否决,加之俄罗斯成功斡旋,西方国家军事打击计划搁浅。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英国积极采取干预立场彰显大国地位的努力受挫,无条件扮演美国最坚定盟友的角色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如何处理与欧盟关系,是当前英国对外政策面临的另一现实挑战。过去十几年中,英国虽未扮演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主动推动者,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以法德英三国共识取代法德轴心的新体制,成为影响欧盟一体化走向的重要力量。在欧债危机背景下,一些欧盟成员国认为继续深化一体化是走出危机的途径,但危机的倒逼效应在英国产生了相反效果。2013年1月,卡梅伦发表关于英国在欧盟中地位的讲话,承诺保守党如赢得下次大选,将在2017年前就英国是否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决,使多年来英国疑欧论者脱离欧盟的设想变为现实政治议题。2014年3月,卡梅伦再次提出未来对欧谈判的7点要求。纵观卡梅伦政府的对欧政策,其真实意图并非放弃欧盟这一可资借重的重要战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退为进,希望能根据自身的欧洲观影响、塑造欧盟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