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伦敦金融城又被称为“一平方英里”,以金融、贸易、服务为主要功能。图为英国伦敦金融区航拍图。人民视觉
图②:苏格兰独立公投计划于2014年9月18日举行。苏格兰民族主义者期望借此结束苏格兰与英格兰307年联邦关系。对此,英国方面警告苏格兰的400万选民须考虑到独立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图为2013年9月21日,苏格兰独立支持者聚集在爱丁堡。资料图片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都加速了国际权力转移的进程,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大国的传统影响力遇到新的挑战。英国政府将确保大国地位作为重要战略目标。然而,在经历了20世纪的霸权衰落后,时至今日,英国国内围绕究竟是一个大国还是中等力量国家的争论仍未平息
英国,西方近现代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之一,19世纪到20世纪初曾是国际体系的主导国,之后经历了20世纪的霸权衰落。二战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说过,“英国失去了帝国地位,但还未找到自己的位置”。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围绕“英国是怎样的力量”,是“大国还是中等力量国家”,是“全球力量还是地区力量”争论不休。
政府将确保大国地位作为重要战略目标,认为英国国际影响力的发挥将更多由器物层面向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制度和思想层面转移
2010年上台执政的保守党——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在应对经济困境的同时,将确保英国大国地位作为重要战略目标,界定了英国实现全球大国目标可以借重的资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英美特殊关系、欧盟大国地位、强大的军事力量等。
联合政府执政后不久,外交大臣黑格即表示,英国不能接受“中等工业化国家”或“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性力量”的定位。2010年发布的《战略防务与安全评估报告》中,英国政府虽对防务预算有所削减,但强调承担全球责任、发挥全球影响是其始终恪守的承诺。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2012年民调结果显示,56%的受访者认为英国应寻求维持其大国地位。
然而,批评者则认为,英国大国定位存在雄心与实力、宣传辞令与实际政策不匹配的问题,英国从国际体系的主动塑造者转向被动适应者已在所难免。
国际体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英国关于当前所处国际环境的基本判断。主流观点认为,面对这种复杂性需要改变以物质资源界定国家力量的思维定势,英国在软实力、全球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其国际影响力的发挥将更多从器物层面向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制度和思想层面转移,如积极参与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构建,争夺国际话语权,突出在国际金融、政治与安全体系中的影响力。同时,英国更加注重在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创意文化产业等领域形成比较优势。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以自由贸易的捍卫者自居,金融资本和金融机构成为英国利益和国际影响力的要素,伦敦和纽约并称世界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相关研究显示,英语、教育和文化成为支撑英国在海外声誉的三个首要因素。
劳动力、领土、资本等物质因素与思想、政策、核心原则等制度因素,哪些是大国兴衰的决定性力量?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政策与经济发展是否匹配是其中关键。英国物质资源制约其国家力量发展是不争事实,如何避免其内外政策安排和经济发展失衡,发挥思想、政策的最大化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英国未来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