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60年:感受新疆细微而巨大的变化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原标题:记者眼中的60年:感受新疆细微而巨大的变化
亚心网讯(记者冉波)1990年,母亲在前往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的山道上生下了我。我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支边,我也就随着父母来到了库尔勒市一个小农场生活。从此再未离开过新疆。
在新疆生活的25年时间里,我见证着新疆人生活变化的点点滴滴,感受着新疆这片绿洲的快速发展之路。
“岁月和力量,渐渐磨平它的棱角。有一年,它被扔在天井的角落里;后来,它被垫在门前做过三年台阶;再后来,它被父亲晒在屋顶上;再后来,它被当初制造它的斧头砍成柴。”这是小时候父亲常常给我念叨的诗。其实那时我根本听不懂,只是父亲说得多了我就记住了。相信有过这样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这首诗说的是——搓衣板。回忆的是,在洗衣机出现以前,搓衣板是最现代的洗衣工具。感慨的是,现在的科技发展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小时候,我对搓衣板是又恨又爱。当我犯错误时,它会变身为惩罚我的“刑具”,当妈妈洗衣服时,它会成为母亲的好帮手。那时,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陪着母亲在河边洗衣服。为了节省水,母亲一年四季都是在河边洗衣服,冬天也不例外。
记得1998年的冬天,天气很冷。母亲端着盆子,装上搓衣板和衣服去河坝洗衣服,我执意要跟着一起去,母亲拗不过,给我披上父亲的军大衣牵着我出了门。我拿着小板凳,亦步亦趋地跟着母亲。
“妈,你的手不冷吗?”“没事,我把衣服放在搓衣板上洗,不冷。”那时我已经8岁,看着母亲手变得通红,我觉得母亲的手其实很冷。我就在想:“要是有个洗衣机就好了,妈妈的手就不冷了。”1999年,家里购买了洗衣机,我非常开心。搓衣板逐渐退出我家的历史舞台,只有我偶尔犯错误才会出现。
2000年,我们举家搬到乌鲁木齐市居住。从农村到城市后,这15年,我对新疆的快速发展感触更深。
“嘀!学生卡。”这是我每天乘坐公交车回家必然要听到的声音。那时我12岁,乌鲁木齐市已经开始实施公交车学生月票制。在学校,同学们都为有一张月票卡而自豪,隐隐有“一卡在手,全城我走”的气势。为了更抢眼,我求母亲给我织了一个装月票卡的小挂兜。至今还依稀记得那个小挂兜是绿色的,我用了5年。
2013年,我开始接触媒体工作。2014年,我成为新疆经济报社的一名记者。在当记者的这两年时间里,我去新疆许多地州县市采访,感受不同城市的变化。虽然有时只是短暂停留,但它们现代化的程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时,一年前采访过的城市,第二年再来就认不出来了。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新疆在快速发展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从安步当车到BRT、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从书信到即时通讯、从蒲扇到变频空调……在新疆,这些细微而巨大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就是这个变化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