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棱镜”看本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3-06-20 17:54:28
分享

近日,爱德华•斯诺登将美国互联网监控秘密项目“PRISM(棱镜)”公诸于众,揭露谷歌、脸谱、微软等IT公司与该国情报机构合作,收集、监控世界各国的电子通信信息。“棱镜”计划曝光后,举世哗然。理性解读“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洞察该计划背后的动因,从中可以收到诸多启示。

事件彰显了美国政府对网络霸权的追逐贪恋。在互联网时代,国际政治已经从地域空间、外太空扩展到网络空间,国家主权也从领土、领空扩展到“信息边疆”。国家主权在信息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其主要内容就是国家在网络空间行使管辖权,而美国的全球霸权已突破传统国际政治领域,向网络空间不断拓展。通过控制因特网来控制世界已成为美国的主导战略。2009年微软公司奉命切断古巴、叙利亚、伊朗、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服务事件即是美国网络霸权的突出表现。随着全球社交网络的日臻成熟,美国通过Facebook和Twitter等全球性社交网站掌控着网络空间的话语权,这些社交网络俨然成为美国政府推行所谓“政治民主化”的工具。在西亚北非政局动荡中,美国显然在Facebook和Twitter这两大社交平台大肆兴风作浪,为其插手该地区内政铺平道路。

始于2007年小布什时期的棱镜项目,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由于世界主要技术公司的总部都在美国,美国政府可能接触到世界的大部分数据,该项目的实质,是打着“反恐、安全”的旗号,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在增强自身网络安全的同时加强对它国信息与安全的控制,从而实现其网络霸权图谋。

事件反映了美国政府对网络自由的自以为是。美《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指出,其宗旨是邀请其他国家和人民加入其共同创造繁荣、安全和开放的网络世界,核心原则是:自由、隐私和信息流动自由。而美国政府一方面自己强调网络自由、保护隐私,一边却利用情报机构进行全球监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双重标准。

每个国家都在依据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国家能力做决策。我们对美国自家的事很少做道德评价,但美国却一直喜欢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指责别人。“棱镜”事件的曝光,让全世界获得了美国在此问题上双重标准的证据。对于美国来说,不管是“硬实力”、“软实力”,还是“巧实力”;不管是人权大棒、民主输出,还是“网络自由”,手段频繁变换的后而,无非还是四个字:美国私利。

事件反衬了美国政府炒作他国网络攻击的矫饰伪行。近年来,美国部分媒体和研究机构开始反复炒作所谓“中国网络威胁”,奥巴马就所谓来自中国的网络黑客行为向中国政府施压,并称网络黑客行为无异于“直接窃取美国财产”。而斯诺登曝光的细节显示,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从事针对中国个人和机构的网络攻击,而美国国安局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超过6.1万项,目标包括数百个中港两地的个人以及机构,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国安局旗下的“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TAO),过去近15年中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境内电脑和通讯系统的网络攻击,借此获取有关中国的有价值情报。

“棱镜”项目的曝光,使美国政府再难以像先前那样“理直气壮”施压他国,也让全世界了解到美国人的虚伪。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亿万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符合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因此,除了自建网络产业,竖起严密防线,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来自网络的威胁。比如通过联合国这一主渠道,推动建立公正、民主、透明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制,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杜绝权力的滥用,让世界各国的民众在安全的环境下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彭强)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