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的创新精神、丰富经验和资源为地方政府缩小城乡学校间的差距提供了强劲推动力。
英文《中国日报》3月11日发表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埃里克·尼尔森撰写的题为《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有利》的文章,全文如下:
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尤其是基层项目的开发,可填补城乡学校间的差距。
非营利组织的创新精神、丰富经验和资源为地方政府缩小城乡学校间的差距提供了强劲推动力。
减少非营利组织,特别是小型基层组织以及众多与政府合作项目的行政化色彩,才是从所谓的第三部门汲取力量之道。
我曾在两个致力于发展中国农村教育的非营利组织中任职,并做过高层领导。根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报告,我发现中国近三百万家非营利组织中,于2011年前正式注册的只有44万家。换言之,约90%的非营利组织运行得模棱两可,这通常使它们难以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
其中一家为农村教育社团,他们为偏远地区的学校培训校长,却依附于一家正式注册的基金会之下。
这表明为项目筹钱难若拔牙,现金拿到手就得大半年,还得扣除10%的管理费。
另一家组织帮助中国西部没有供电的中小学,给他们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带去各种日用品,让他们第一次见识了电脑,他们还为电脑配置了3G功能。这家我参与建立的组织却在自我能力培养的路上蹒跚而行。
我们费力地维持着现有的能力水平。未经注册无法向公众筹取捐款,所以用于项目的资金只能从我们自己的口袋掏出。
也就是说,每年每所学校至少需安装两个太阳能电池板,而我们只有一万元。用于其他工作的年度预算顶多才三万元。
每所学校只有一台电脑,而且还未开通网站。我们的资金刚好勉强够支付将衣服、学校用品送出去的运输费。有时我们没有资金运输或储藏衣物,不得不拒收。与我们合作的社区全年降雪,冬天温度低至零下25摄氏度,而大多数人却只能住在帐篷里。
像我们这样的基层社团需要向公众筹集资金,呼吁企业捐款,申请政府补助,这就要求简化非营利组织的注册程序,降低运行要求。
许多非营利组织都面临同样的挑战,我们只是其中之一。推进西部学校供电的进度需要去除官场的繁文缛节。
据世界银行报道,青海省牧民若可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那么会有更多人选择读书。青海省文盲率高达10%,为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自治区,缺少电能正是罪魁祸首。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偏远地区的牧民学校,但中国西部的教育需求更大更紧迫。
我们工作所在的高海拔地区要种植粮食是不可能的,这减少了经济产量,怪不得地方政府缺少收入来源。
政府有心为这样的地区学校筹集资金,却空有心而无力。仅能维持生存的游牧社区购买力低下,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部门无意涉入。经注册的非政府组织只是九牛一毛,而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却通常由这些组织执行。
最后,非营利部门出场,为他人之不为,为他人之不能为,填补偏远地区学校的漏洞,但有一个前提:自由不受束缚。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美国非政府组织已累计在中国投入200亿人民币。据慈善报告估计,美国非政府组织近年来年投入额为近20亿。
非营利组织的注册和运作程序得到简化,与政府合作更为密切,其规模和影响都将扩大。非营利组织能力提升的福祉将惠及到中国最偏远地区的学校。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刘世东)
相关文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