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州校园血案:当枪声再次响起

作者:liuhongjie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2-12-16 10:09:01
分享

何以如此?因为这实在是个麻烦问题。

美国是个“马上打天下”、富有开拓者精神和牛仔传统的国家,宪法第二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权力不可侵犯”,美国步枪协会和支持“持枪权”的人士常常将这一条款当做为自己辩解的护身符,强调“自由比治安更宝贵”,强调“持枪自卫权”是“天赋人权”。而主张“控枪”者则认为这一修正案早已不合时宜,“控枪”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减少犯罪率。这两派在声势上旗鼓相当,且各有“后盾”。

近20年来,几乎每次发生恶性枪案,都会触发“持枪”、“控枪”两派的激烈争辩,但总是随着热点的转移而不了了之。“控枪辩论”的背后,是公众关注、焦虑集中到枪械问题后,折射到政治层面的结果——热点在,辩论轰轰烈烈;热点不在,便有气无力——这原本是选票政治常态。

奥巴马本人是“控枪”派,在当议员时还积极推出“控枪”议案,但当了总统后却反倒无所作为。道理是明摆着的:美国人口不过3亿,民间枪支却多达2.5亿支,每一支枪都是对“控枪”投出的一张无声反对票。皮尤中心曾在7.20枪案后做过民调,结果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此系意外、不应禁枪”,号称“零售政治总统”、最担心和民粹“拧劲”的奥巴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不仅如此,许多反“控枪”者常常表示,“控枪”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纽约是美国“控枪”最严格的地方,今年上半年却发生有人受伤枪击案695起,同比上升7.4%;无人受伤枪击案587起,同比上升9.5%。而最早推出“控枪”地方法规的加州,今年照样发生了4.11南加州大学校园外枪击案(导致两名中国留学生死亡)等恶性案件。这些人认为,枪只是作案工具,没有枪,刀械、棍棒、汽车、煤气罐甚至牙齿和指甲都可能成为凶器。“控枪”有必要,但仅仅从枪而不从动机、个体和社会根源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事实上,此次血案非但未必能推动美国“控枪”,或许反倒产生反效果。7.20和8.5枪案发生后,美国俄勒冈、密西西比、威斯康辛、犹他和科罗拉多等5个州立法允许学生带枪上课,提出类似地方法规修正案的州多达26个。一些民间组织,如“让枪支远离儿童”一面呼吁“控枪”,一面又主张允许师生带枪进校园自卫。道理很简单——既然“控枪”是不可能的,那么还是先把自己武装起来再说吧。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柳洪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