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加沙冲突停火 前景依然艰难

作者:刘立伟 来源:新华国际
2014-08-28 09:06:59

  新华网拉姆安拉8月28日电(记者 刘立伟)在埃及和国际社会努力下,巴以双方同意无限期停火,双方停火自当地时间26日晚7时整开始生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希望这次延长的停火能够成为实现持久和平的前奏,政治进程才是通向持久和平的唯一途径。

  以军自7月8日发动“护刃行动”以来,长达50天时间内,除去间或临时人道主义停火期外,持续轰炸加沙地带,打击了5263个目标,共造成214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500多名儿童。加沙目前正面临严重人道主义危机,据联合国统计约10万人无家可归。加沙地带武装人员共发射了4564枚火箭弹,以色列方面有70人丧生,其中64名军人,一名儿童。据以方估计,巴方约有1000名武装人员被击毙,加沙地带重建需要10年时间。然而,据联合国此前公布的数据,巴勒斯坦死亡的人中约有70%为平民。

   巴以官方和民众反应大不同

  在停火协议生效之际,加沙人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清真寺宣礼塔传来只有节假日才有的宣礼声,武装人员成群结队走过街头,不时朝天鸣枪,欢庆的焰火此起彼伏,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不时传来鞭炮声。

  哈马斯加沙地带发言人祖赫里表示,哈马斯和巴勒斯坦人的抵抗赢得了辉煌胜利,打败了以色列。他说:“在真主保佑下,我们人民付出牺牲的代价下,今天,我们宣布反抗以色列强权压迫的胜利。我们的武装抵抗取得了阿拉伯军队未能取得的成就。”

  他不无骄傲地声称,偏处一隅的加沙人民以弱胜强,击败了中东地区最强大的军队,破解了以色列威慑力,打破了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停火协议生效后,哈马斯现在允许住在加沙地带外面的以色列人回家。这是哈马斯的决定,不是内塔尼亚胡的决定。”他甚至宣称,这场冲突的价值不在于打开口岸,而在于“打通了解放耶路撒冷的道路”。

  巴方谈判代表团成员、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领导人哈立德·巴驰发出这样的手机短信:埃及通知我们说,以色列按巴方提出的条件和要求接受了停火协议。

  加沙地带的哈马斯领导人、巴勒斯坦前总理哈尼亚在27日举行的庆祝集会上表示,这场胜利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斗。

  与巴勒斯坦人高调庆祝胜利形成鲜明对比,以色列朝野保持相对沉默。停火第二天,以色列一些政府部长以及南部居民都开始抱怨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不力,“护刃行动”以失败告终,因为最终并没有压制住哈马斯的火箭弹袭击。内塔尼亚胡27日在发表电视讲话时辩解说,哈马斯遭到沉重打击,以色列并没有答应哈马斯开出的条件。他警告说,如果再次遭到火箭弹袭击,以色列会更加猛烈地还击。

  巴勒斯坦国总统阿巴斯展望未来不失冷静。他于26日晚在总统府发表电视讲话时这样问道:现在的问题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说,加沙经历了三次战争,我们需要公正和公平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不要战争重临。

   双方接受停火各有所需

  分析指出,在8月19日谈判破裂后加沙冲突再起,实际上双方都被拖入消耗战,任何一方都不肯示弱,以便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大筹码。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派别“卡桑旅”头目接连被定点清除,难免有所忌惮。有报道称,加沙地带的哈马斯领导人早就想接受停火,但是远在卡塔尔的哈马斯政治局书记迈沙阿勒坚持抵抗。

  加沙冲突久拖不决,以色列经济和国际形象受到严重影响,内塔尼亚胡支持率直线下降。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内塔尼亚胡不顾内阁一些右翼成员的强烈反对,绕过投票表决程序,决定接受停火。

  双方对埃及停火方案各自解读。巴以双方都宣称埃及提议的新停火方案满足了已方的要求。哈马斯称,以方同意开放口岸,允许人道主义物资和建筑用材料进入加沙,并承诺不再实施定点清除行动。此外,以方也同意取消对转移资金用于支付加沙地带政府工作人员工资的限制,具体操作事宜由巴勒斯坦联合政府负责。与此同时,以方称达到了“痛击”哈马斯的目的,而且除通往埃及的拉法口岸外,运入加沙的所有物资都处于以色列严格监管之下。

  埃及停火协议内容存在模糊地带并不奇怪,因为埃及并没有及时公布最终协议版本。英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彼得·威尔逊表示,听到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的消息,联合国安理会举行闭门会议,商讨约旦提交的有关巴以问题决议草案,并表示联合国也在等着看埃及停火方案的详细内容,以便决定下一步行动。

  据悉,约旦代表阿拉伯国家提交的草案旨在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问题。此外,英法德三国上个星期代表欧洲国家拟定的决议草案,在约旦方案基础上增加了加沙口岸监管内容。美国也在酝酿提交一份决议草案。据以色列媒体透露,美国方案要求加沙地带去军事化。与此同时,巴勒斯坦方面也在寻求借助联合国以及其他大国的力量,争取在一定期限内公正公平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有分析指出,联合国针对加沙冲突和巴以关系一旦出台决议对双方都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利弊难判,因此双方才倾向接受埃及方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