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台湾归不得
1948年,国共内战步入白热化阶段。1月,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完成整编,总兵力达到70余万,正式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3月,在第四次四平街战役中,东北军歼灭和俘虏了全部14000余名守军,大获全胜。
尽管东北战事紧张,但在南国的鱼米之乡瑞安县(现浙江温州瑞安市),仍是一片太平景象。
那一年,林多樑还叫“林松涛”(林多樑,表字“松涛”,时人多以表字互称以示尊敬),18岁,刚从温州中学高中部毕业。他寻思着,先游玩数月,再回乡报考大学不迟,遂只身赴台。四平街战役,是他赴台前对这场战争最后的、也是最清晰的记忆。
到台湾时,正赶上“双十节”,他颇有兴致地参观了台北举办的“台湾博览会”。让他做梦都想不到的是,此时正是国共大决战的阶段,“三大战役”先后展开,形势急转直下,不足三个月,已是山河易帜。
林松涛被困在了台湾。瑞安,再也回不去了。
在那段风雨飘摇、无依无靠的日子里,糊口谋生,成为他每天唯一的想法。他在政府里做过职员,却因为大批国民政府人员撤退抵台,很快被裁掉;到台南投靠过堂叔林成槐,住了两个多月便匆匆离开。1949年春,在同乡的介绍下,他来到凤山“陆军总司令部”任职。
1950年7月,他在未经“陆军总部”批准的情况下,私自报考台湾师范大学物理系。如果不是上级认为“求学上进是好事,不予追究”,他的主管组长马上就要发出通缉令了。报考大学时,他使用了20年的名字林松涛,恢复成了国民身份证和族谱上的本名——林多樑。
1956年,台湾清华大学复校,并创办了原子科学研究所。林多樑大学本科毕业,在这一年考入清华,成为该研究所的第一届研究生。
1958年,他赴美留学,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理论原子核物理专业攻读博士。
初到台湾的几年,他一直靠通信与家中联系。信件经由一位亲戚从香港转寄。家人收到信,要原封不动地拿到公安局,由公安人员拆开;回信时,也要先送公安局审查并当场封印,才能到邮局寄出。父亲林祝清从来不在信中诉说家中遭际。每次通信时,只简单写写家中成员的健康状况。
1950年代初,中国大陆“三反五反”运动开始,林多樑听说了很多耸人听闻的故事,主动停止了家信往来。
双方从此不通音讯。他完全不知道的是,家人因为他而多受牵连。弟弟林松炫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没被大学录取。50年代中期,林家大妹妹也下放到云南林场劳动,直到1975年才调回温州。
1958年,为了修路,家里的老房子被推倒。还好,新址不远,就在100多米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