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深挖中国反垄断“内幕” 认为外企遭到敲打

作者:李勇 青木 李珍 来源:环球时报综合
2014-08-14 09:01:00

  外媒渲染“保护主义抬头”

  聚焦中国反垄断浪潮的同时,许多西方媒体却对中国的动机提出质疑。《纽约时报》11日在题为“外企忧心中国强势推进反垄断执法”的报道中称,外资企业担心,这些调查行动可能意味着一种更新、更不易察觉的保护主义的抬头,它披着公正监管的外衣,主要目的却是推动中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强大的大型国有企业。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政治与商务研究中心的斯科特·肯尼迪说:“这些行动不是为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们显然想让竞争环境向某些群体倾斜,我认为他们想要使用一些在我们看来更高级的工具。”

  一些日本汽车企业也在受调查之列,日本媒体上更是充斥着“中国敲打外资”的论调。《产经新闻》11日称,中国政府在强化对外资企业施压,这是为了让民众把目光从中国企业的各种问题上挪开,同时通过向外资企业施加压力来提升中国企业的优势地位。日本《每日新闻》称,中国政府进行反垄断调查的对象,多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外资企业,不得不让外企有“中国利用打击外资来保护本国企业”的困惑。文章称,企业和奶粉行业都是中国本土企业“苦苦奋战”的领域,所以引来外资企业的猜测。

  韩国《首尔经济》称,随着因为乌克兰事态俄罗斯和西方展开贸易报复战,中国最近也举起反垄断大旗对本国企业进行“庇护”, 显出贸易保护主义的姿态,这令不少人担心会否爆发全球经济战。最近世界大国之间的对立正向政治和经济复合领域发展,并都将经济作为报复对方的手段。

  “贸易保护主义的说法颇为奇特”,对于外界的非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1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贸易保护主义通常指保护国内产业,而不是保护国内消费权益。我们反垄断调查产生的效果恰是保护国内消费者权益,对国内产业来说,外资大幅度降价客观上造成对本土品牌的挤压,压缩了国内产业的价格竞争空间。这也说明,我们没有将反垄断当做让本国企业获利的工具。

  中国反垄断调查风起云涌之际,国内媒体12日爆出消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昕竹被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解聘,不再担任该咨询组成员,原因是“违反工作纪律”。当天,张昕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被解聘是因为帮外企说话了。

  “外企必须忘掉过去”

  “中国VS西方企业:最佳防守就是强力进攻”,美国《财富》杂志网站11日用这样的标题渲染中国与外企的冲突。报道称,30多年来,中国领导人一直对访华的外企高管说他们是“中国的朋友”。不过最近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高管却发现他们并没有真正得到朋友般的待遇。中国商业领域的思维在变化,经济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在此背景下,西方企业必须制定有效战略维护自身权益。文章鼓动称,在中国法律体系下,不可能做出不利于政府的判决,所以最有效的防御就是发起强力攻势。倘若北京的反垄断行动毫无道理,那么西方企业就应游说本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以牙还牙的报复。

  针对这种论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一凡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说中国对外企越来越不友好,甚至说是走向“经济民族主义”,我们问一下这些外企,它们愿意离开吗?如果中国对外企真的那么不好,它们完全可以拔腿就走。它们为什么没走?因为对很多大的外企来说,中国仍是它们最重要的赚钱市场。丁一凡说,过去中国给了外资很多特殊待遇,对它们的垄断行为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种意义上,中国过去对跨国公司垄断行为的容忍,才会形成它们在中国卖什么都比在国外贵的局面。现在我们进行的反垄断调查属于亡羊补牢,是早就该做的。

  虽然非议颇多,但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反垄断并非中国的“发明”,美欧对此更加严厉。澳大利亚《商业观察》12日说,马上就能找到不少理由给中国辩护。首先,中国国企自己也被反垄断调查过。茅台和五粮液去年就因操纵价格被罚款4.49亿元。中国的反垄断调查也绝不是唯一的,微软等高科技企业在全球都面临类似调查,包括美欧。

  “中国汽车反垄断严打只是跟上欧盟步伐”,《福布斯》撰稿人蒂姆·沃斯塔尔以此为题说,在汽车市场中,采取行动保护消费者利益确实说得通。欧盟采取了许多措施,中国监管层只是让中国市场的法律法规环境变得更像欧盟。彭博社12日称,在中国反垄断局面下,外企利润势必被压缩。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薄智跃说:“过去中国总是给外企一些优惠。外企必须忘掉过去,重新学习怎么在华经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