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洋面孔”出现在日本服务业。图为东京一家小吃店里的外籍服务员。本报记者 田 泓摄
加大引进外籍劳动力的力度
日本当前人口约为1.28亿,为应对劳动人口减少,日本政府于今年6月设定了“50年后人口维持在1亿左右”的中长期国家目标。这是日本政府首次提出明确的维持人口增长的目标。与此同时,日本将构建“不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制度”,鼓励女性和老年人就业。日本还将设定与现行劳动力统计不同的新指标,计划将劳动人口的年龄区间设定在20岁至70岁,旨在鼓励65岁以上老年人工作。
日本政府今年6月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女性就业的政策。包括扩充保育设施,接收40万儿童入托;将育产假工资由在岗工资的1/2提高到2/3;要求上市公司公开女性董事信息;在内阁府网站刊登优秀女性管理人员的事迹等。出于传统的社会分工意识,许多日本女性在生完第一个孩子就离开职场。日本女性劳动就业率为62%,低于G8国家中另外7国70%的平均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多次敦促日本,创造更适合女性工作的环境。
日本还加大引进外籍劳动力的力度。今年4月,日本在东京、福冈等国家战略特区,试行放宽外国家政人员和建筑工人入境手续和限制。把“外国人技能实习制度”扩大到68个行业,将外国劳工在留期限从3年延长到5年等。
据统计,截至2011年,在日本工作的外国人约为69万,占日本劳动力的1%,为发达国家中最低。而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10月,日本共有外国劳动力71.7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增幅5.1%。
日本以前引进的外国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而眼下家政和建筑领域是最缺人手的行业。
涨工资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关键
劳动力短缺属于结构性问题,牵涉人口、社会、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因此改革措施很难短期见效。
明治安田生活福祉研究所最近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安倍政府积极鼓励已婚女性参加工作,但是多数女性认为,女性生了孩子之后的再就业环境并不理想。日本实行的配偶减税制也阻碍了女性就业的意愿。日本规定,如果上班的妻子年收入超过103万日元,不但不能享受家庭收入课税起征点优惠,其收入本身也将被课税,同时丈夫工资中的“配偶补贴”也被取消。三菱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师武田洋子表示:“要想在全社会发挥女性的才干,必须从改变阻碍女性工作意愿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着手。”
山田久认为,解决日本劳动力短缺的关键在于打破“人手不足—工资下降”的悖论,加快工资上涨的步伐。综合通胀和消费税率提高因素,日本消费者物价有可能在两年内上涨5%。如果工资上涨跟不上物价,实际收入出现下降,个人消费就会受到抑制,经济就有可能再度停滞。零售、餐饮等行业依靠低工资兼职的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要稳定员工队伍就需要聘用更多的正式员工。
(本报东京7月20日电 田 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