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柳百成还学会了使用计算机。寄宿在麦迪逊一个美国家庭期间,柳百成看见房东太太的9岁儿子正在熟练地使用苹果电脑,那是他生平第一次接触个人电脑,从此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着了迷,并敏锐地感觉到计算机技术必将改变人类社会的未来。
在威斯康星大学24小时开放的计算机房里,柳百成告诉自己——“轻伤不下火线”,常常冲上一杯咖啡,晚上9点多进机房,一直工作到凌晨3点,一遍一遍学习编程。
回国后,柳百成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提出用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铸造业,并开辟了“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研究新领域,而这些无疑都与他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密不可分。
正是凭借这种艰苦、踏实、勤奋的科研作风,对新鲜事物的开放和敏锐心态,柳百成带领团队在新开辟的研究领域,顽强拼搏、持之以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1999年,柳百成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与柳百成同批赴美的留学人员,研究的领域各有不同,但各自都成就斐然,52人当中,仅当选院士的就有7人。
在谈到自己对留学归国的态度时,柳百成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一次他到麦迪逊一所中学演讲,有学生问他要不要留在美国。他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在台上唱了起来:“Home, home, sweet home,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家啊,家啊,甜蜜的家,哪有什么地方比得上家)歌声一落,全场美国学生为他热烈鼓掌,对中国学者表示钦佩。
对于赴海外留学,柳百成一直持开放的态度:“留学海外,有助于开阔眼界。不过,现在与外面交流的渠道很多,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也越来越多。”
柳百成一家与美国渊源颇深:弟弟柳百新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现任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柳百成夫人曾晓萱,曾获美国富布莱特基金资助,作为访问学者赴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心学习,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已退休)。
现在每逢暑期,柳百成和夫人常带他们的外孙一起,背上行囊,戴着墨镜,扛起相机行走世界。当然,美国是他们的重要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