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美国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听新中国首批公派赴美留学亲历者口述历史
新华网北京7月10日电(刘华 张媛 刘欣然)“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仅是为学习美国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这是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派出的首批留美人员在抵达纽约机场时对现场数十名西方记者发表的郑重声明。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炎炎夏日,81岁的柳百成回顾那段往事,当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灯火通明的机场大厅,刺眼的镁光灯,52名同样着装的中国留学者……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吴葆祯大夫,代表大家用英语宣读了声明,吴大夫十几年前已经去世了。”忆起昔日故人,柳百成不胜唏嘘;说起这份声明,柳百成言语中又流露出由衷的自豪:“事实证明,我们的声明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据柳百成介绍,这一批“留学生”年纪都偏大,最年轻的也有三十多岁,那一年柳百成本人45岁,赴美前在清华大学担任讲师。吴葆祯长柳百成4岁。
“因为文革,中国‘与世隔绝’十多年,很难挑出业务过硬、英语合格的年轻人去美国留学,我们当时对外的身份其实是访问学者。”柳百成说。
首批留美人员原计划1979年1月派出,为了让他们赶在中美建交前抵达,中美双方同意将他们赴美日程提前一段时间。柳百成也因此有幸见证了中国国旗首次在驻美使馆升起、美国总统卡特举行隆重仪式欢迎邓小平访美等历史时刻。
1979年2月23日,8名美国留学生抵达北京,中美互派留学人员的大幕正式拉开。
经过短时间的英语学习之后,柳百成于1979年4月先到威斯康星大学,在那里学习了一年半,此后半年时间在麻省理工学院进修。他回忆说,那时美国社会对中国内地完全不了解,极为好奇。
“在威斯康星大学的前三个月,周末我不用自己做饭的,总是有美国友人或港台同胞请我吃饭聊天,借机了解中国内地的真实情况。我也‘来者不拒’,正好借机做做宣传。”柳百成说。
他还向记者聊起另一件小事:刚到美国,想一起出去拍些照片留影,就从使馆借了相机,装上从国内带去的黑白胶卷。不料,拍完照片冲印时竟发现黑白胶卷比彩色胶卷的冲印价格还贵。
“后来才知道,那时美国的彩色照片洗印已是流水线作业,成本低,黑白照反而像是艺术照,价更贵。”
让柳百成更为惊讶的是美国大学的科学仪器竟那么先进,而且研究人员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操作,唯一的条件是交3美元,作为实验室房门钥匙的押金。
“出国前,我用光学显微镜只能将材料微观结构放大1000倍;在威斯康星大学的实验室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放大20万倍,对材料微观结构研究的深度有了质的跨越。”柳百成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