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如何兴起? 强调持久忍耐力

作者:爱新闻 losalina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8-14 10:18:22

韩流如何兴起? 强调持久忍耐力

韩国明星金秀贤(资料图)

中国日报网8月14日电(信莲)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8月8日刊登了《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杨致和(Jeff Yang)的文章,全文如下:

多年来,我颇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让我对“流行”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义,而这种“流行”是我过去不曾拥有的。

那时,我还是个戴眼镜的小胖子,顶着个锅盖头,看书时恨不得把鼻子贴着书本。当体育队长要组队选队员时,他们把我分到有着最佳队员的队伍——残疾队。那些流行时尚的小孩总是穿着乔丹(Jordans)、POLO品牌的衣服,而我只能穿科迪斯(Keds)和山寨版的三丽鸥(Sanrio),那是姑姑从台湾寄来的。

而成为我加入“时尚小孩”队伍的最大而又最难以克服的障碍就是:我是四位亚洲小孩之一。在偌大的学校中,亚洲学生只有四个,我的妹妹也包括在内。除了少数的黑人和拉美运动健儿外,时尚小孩基本上都是白人。在不同程度上,我的那些亚洲同胞们也和我一样:被大伙看做是另类的一群,我们总是跟不上时尚、身份变动的脚步。虽说也算不上是被排挤,但总是无法融入其中。

因此,亚洲时尚现象的兴起,坦白说,与其称之为怀疑,倒更让我始料未及。

我上大学那会儿,日本文化和香港文化首次掀起浪潮,吸引了众多的狂热追捧者,但那些粉丝都不及我时尚,也许都算不上时尚。后来我做了记者,我发现不能自已的爱上动漫,动作片,日本摇滚,粤语流行音乐,还有一些小配件和博彩。我不确定我个人所热爱的这些东西能否引起所谓的主流的关注。我个人也暗自认为这些东西是不可能“存活”得太久的。对亚洲流行文化的追捧也只是一时的狂热,就像所有的流行一样,最终都会消退。

我并非完全错误。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乐坛衰退。尽管日本动漫和漫画依旧受到热捧,但它们在年轻人中那昔日的主导地位已不再。像日本索尼(Sony)、松下(Panasonic)、东芝(Toshiba),这些曾令人惊叹的技术,而今已退出千禧一代必备品的行列。

然而,就算香港和日本已经退出流行文化的中心地位,另一个亚洲国却悄然成为公众焦点,那就是三星、雪国列车、少女时代和江南style的发源地——韩国。

KCON(Korean contest)是韩流演唱会,每年都会在加州举行,它为韩流音乐,韩流电视剧和韩流电影狂热喜爱的粉丝们开拓一个粉丝聚集处。从KCON爆棚的出席率就可以看出韩流文化那与日俱增的火热程度。本周,KCON将在加州洛杉矶纪念体育馆举行。

韩国娱乐巨头——CJ娱乐媒体北美子公司组织演唱会的首席营销官安吉拉﹒基洛仑(Angela Killoren)表示:“我们的参会人数已经翻倍,2012年,首次韩流演唱会就有粉丝1万名,2013年达到2万,今年总人数预计达3到4、5万,这包括参与演唱会的主要影视明星。这是一场争相竞夺,武艺切磋的竞赛。这场人才争夺赛被称为韩流巨星演唱会,将有韩国人气偶像团体少女时代,bigbang队长权志龙登台表演。

虽然韩国是今天的流行文化巨头,但它是否能够再接再厉超越前辈呢?这个问题洪何聿(Euny Hong)在其新书《韩流的诞生:一个国家如何通过流行文化征服世界》中谈到了。

她说道:“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韩流文化与之前的亚洲流行文化浪潮间的区别在于:韩国所致力打造的韩流文化长达20年。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一开始就被定位为流行——历史上,韩国是首个在“流行”上获得政治青睐的国家,得到韩国政府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支助。

事实上,韩国打造流行文化的工具是:精心的设计,有组织的领导和广泛的市场,正如他们的三星部件一样。这不仅仅是一个巨型的赚钱行业,还是软实力的第一来源。

洪称:“韩国人极度渴望他们本国能得到世界的认可。我们的工作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努力,工作时间比任何人都要长,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最终使自己的国家抵达国际之巅”。

日本的流行是古怪的,那只是一个国家所有怪癖的总和;香港的流行是狂热的,代表了一个社会随心所欲的奋斗精神;美国的流行是随性的,那种流行是想要成为标准却不付诸努力。

相比之下,韩国的流行则显得异常的倾尽全力。韩流影视带来的催眠性吸引力不只在于它可爱的包装和超凡脱俗的审美力,还在于它们那几十号的表演者,为了尽可能的实现精准的舞步,他们总是孜孜不倦地练舞,只因韩流桂冠的代言者总是属于年轻人,他们要接受数年的集体训练,包括集体居住,上课,吃饭,睡觉还有排练,直至他们达到韩流公认的卓越水平为止。

要强调的是韩流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持久的忍耐力。

美式流行常被世界各国看做是一种入侵力,粉碎原生替代品规模的预算。与之相比,韩流则被当做是一种集努力与才智于一体的产品。数代之前,国家苦心发展这种产品却在近期被战争和贫困一分为二。在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这些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中,韩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得上是满怀抱负的,因为他们坚信,终有一天韩国也会列入全球经济“流行小孩”的行列中。

这意味着,像我这样穷尽一身的书呆子也不会必败无疑了。那就回到我精准的舞步练习中吧。

作者:杨致和(Jeff Yang)是华尔街日报在线专栏作家。他还是《我是成龙》一书的作者,漫画小说选集《秘密身份》(Secret Identities)和《爱人别出声》(Shattered)的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