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俄合作互利共赢 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

来源:新华网
2013-03-22 19:08:40
分享

专访:中俄合作互利共赢 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

3月21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亚研究部主任陈玉荣接受新华网专访。陈竞超摄

主持人:现在中俄如今都处于各自发展的重要时期。那么您认为,对于同时面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双重任务的中俄两国来说,双方在经贸、能源等具体领域的合作有哪些机遇?又存在哪些问题?

陈玉荣:确实,当前对于中国和俄罗斯来说,都是本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所以,这次两国领导人的会晤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目前中俄在经济发展上互为机遇,互为伙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中国有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在进行着调整,俄罗斯也在加快推进本国的经济现代化。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两国经济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特别对俄罗斯,他切身感受到必须调整本国目前的经济环境。

俄罗斯经济长期以来严重依赖资源发展。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弊端就暴露出来了。俄罗斯要想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改革,那么就要发展一些科技和创新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革。俄罗斯在实现经济改革过程中,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发展俄罗斯远东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相对欧洲国家是一个发展落后的地区,但是这个地区是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所以俄罗斯很看好远东地区的发展对本国经济的贡献。普京总统重回克林姆林宫后就提出加快开发远东战略,这个也给中俄合作带来新的契机,中国也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9年两国签订了《中俄地方合作规划纲要》,这个《纲要》已经实施3年多了,但仍旧需要进一步的推动落实,目前落实上还是不够的。

所以我认为两国领导人在历史性的会晤之后,将会给中俄地方合作带来新的助推力。从今后中俄经贸发展态势来看,中俄地方合作将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一个新的亮点。2012年,中俄贸易规模达到了将近900亿美元,地方贸易额占非常突出的位置。

另外,中俄深化经贸领域的合作也将成为这次两国领导人讨论的一个重点。这些年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发展还是不错的,向纵深、全面的方向发展。其中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经贸合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10年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漠河的石油管道正式贯通,每年输出1500万吨的石油,这个协定是为期20年,那就是3亿多吨的石油,可以说这是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目前中俄两国也在规划加大天燃气领域的合作,俄罗斯计划通过西线和东西线向中国输入天然气。前不久中俄两国领导人就东线输出达成了一致,通过东线每年向中国输出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不仅是俄罗斯能源输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对我们改善东北地区的能源结构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所以,中俄在能源领域合作前景也是光明而广阔。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多元化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油气合作以外,还有核电、水电、煤电,以及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但是当前,西方在挑拨中俄关系,说俄罗斯成为中国的原材料附庸国。甚至有些俄罗斯人在谈到中俄贸易结构的时候也会抱怨两国贸易结构不合理,这是因为俄罗斯更多向中国出口的是原材料,其中有一部分是能源。

那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现实。之所以不客观,因为俄罗斯从本国经济结构来讲就是一个资源输出大国。俄罗斯长期向欧盟国家供应天然气,而且欧洲国家曾经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什么那时候没有人说俄罗斯是欧盟的附庸国呢?现在中国连续3年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什么现在却这样说中国呢?其实中俄两国的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共赢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是贸易行为,没有政治色彩。但是有些人则把这种经济问题政治化了。所以,我认为在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双方这种互利共赢的原则是不会变的。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