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市民在北京戴上口罩。
连日来,中国京津冀等地爆发了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全球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
美联社、《纽约时报》等各大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消息。《纽约时报》的报道称,北京城看起来就象是一个机场候机厅里的吸烟室。报道还特意提供了北京和纽约两地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数据对照,报道说,北京12日晚上八点的监测数据为755,而纽约的数据为19。美联社则把北京和其它一些东部城市的严重空气污染归咎为工业化速度太快、对煤碳资源严重依赖、城市汽车拥有量的迅速膨胀以及对环境法规和条例的无视。
早在1955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空气污染管制法》,明确联邦政府将为控制空气污染提供研究资金。1963年国会通过了首部《清洁空气法案》,之后又分别在1970年、1977年和1990年进行了修订。1971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署,并颁布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目前,美国环保署所采用是PM2.5的标准。美国的民众可以通过环保署的网站随时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环保署网站的首页就有一个“我的环境”的链接,只要输入自己的地址或是邮政编码,就可以查出当天的空气质量。
德国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了北京PM2.5实时浓度破表达到历史峰值的情况。德国时代《周刊》的评论认为,北京严重的空气污染不仅仅与近年激增的汽车保有量有关,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中国的能源结构太过单一,工业、电力部门和供暖机构太过依赖煤矿资源。
其实,德国虽然现在的环境非常好,但在上世纪中叶,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也曾有过严重的空气污染状况。鲁尔是德国当时著名的煤矿工业区,当地的炼焦厂、电厂和钢铁厂排出的废气使该区空气质量远远低于德国其它地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德国联邦政府开始重视空气质量管理与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并对鲁尔工业区发电厂、工业企业等实施大规模减排改造,关停一些污染物排放超标工厂。最终鲁尔工业区于八十年代正式结束工业生产,成功转型为如今的文化产业园。如今该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与德国其它地区没有差别。
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有三大战略:首先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污染防治方案;其次是用技术等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关停污染源;三是完善监管机制,针对具体污染物给出排放上限。与此同时,德国联邦政府还积极促进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俄罗斯国内各大媒体也都对近日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出现的创记录的雾霾天气进行了报道。俄塔社、俄罗斯电视台、共青团真理报等媒体不仅援引了中国或者西方媒体的报道内容,还进行了简单的评论。评论说,空气污染是近年来中国国内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高度工业化、燃烧煤炭和汽车尾气是主要原因。虽然北京为举办奥运会投入数十亿美元的巨资治理生态环境,去年12月北京又针对周边的工业企业出台相关条例控制空气中微小污染颗粒的含量。但是现在看来,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政府也许会进一步控制工厂企业的发展和排放。
前苏联时期,俄罗斯境内曾经大规模地发展过重工业,导致了很多地方的环境污染。直至今天俄罗斯很多传统的工业区,比如中部的西伯利亚和南部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都是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然而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向知识型和创新型的转变,俄国内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从中央到地方各州都制定了并执行旨在减小污染保护环境的综合项目,具体措施比如用天然气替换现有的易污染的能源品种、装备和改进环境净化设施和设备等等。
但是治理污染需要过程和时间,即使是绿树环抱下的首都莫斯科的空气质量近年来也不能令人满意了,这主要是由于过多的机动车的尾气造成的。和北京不同,莫斯科没有实施限制居民购车和按牌号上路的规定。因此可以说,每一天莫斯科的汽车都在变多,堵车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莫斯科一些主要街道在上下班高峰时也会变得灰蒙蒙。为此莫斯科市政府一方面加快修建公路桥梁设施缓解交通,另一方面呼吁市民多多乘座地铁出行。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王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