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后的日本政局和中日关系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12-16 08:00:03

  原标题:安倍“晋三”后的日本政局和中日关系

  日本第47届众议院选举结果于15日尘埃落定。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共获得480个总席位中的325席,与在2012年12月举行的上届选举中占据席位总数相同,从而得以继续维持在众议院内的三分之二多数地位。

  根据日本的议会制内阁政治制度,在众议院选举中领先的政党有权单独或联合组阁。因而,众议院在国会两院中明显更为重要,其选举也被视为日本最重要的选举或事实上的“首相选举”。由于在去年七月份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已经夺回旁落六年的参议院控制权,此次胜选意味着“安倍”不仅实现了“晋三”——第三度出任日本首相,还将因为自民党同时控制着参众两院,能够继续领衔一个执政基础相对稳固的政府。

  安倍第三次执政,让人想起新世纪初三度出任首相、二战后在日本执政时间最长的小泉纯一郎。安倍在上个月宣布解散众议院提前举行选举,无论是在面临的国内环境、所用政治手法还是在最终结果上,都与小泉在2005年8月解散议会前后的情况非常相似。日本宪法赋予首相解散众议院的权力,而无论是小泉执政后期还是安倍此次对该权力的运用,都是在复杂局势中摆脱不利困境、争取主动权的一种策略,且从选票上看都取得了成功。

  在中国人眼中,安倍与小泉的共同点显而易见:均试图修改日本在二战后通过的和平宪法,都希望借助强化美日同盟提升日本的大国地位,在历史问题和领土纠纷中则态度强硬,屡屡制造事端,并从中获取政治加分。然而,在新世纪以来曾经组阁的八位日本首相中,唯有此二人的执政生涯超过两年。除此之外执政时间最长的菅直人,也只在首相宝座上待了不到一年零三个月。日本新世纪以来的内阁轮替表明,右翼势力得势已经成为其国内政治环境中的“新常态”。

  此次众议院的选举结果,无疑会使安倍在修改和平宪法道路上面临的限制力量变得更加微弱。根据日本政治游戏规则,遭参议院否决的议案如能在众议院获得三分之二多数,仍然可以获得通过。安倍内阁在已经控制参议院的情况下,又在更关键的众议院维持着三分之二多数,可以说是获得了保障政府议案在国会获得通过的“双保险”。这无疑大大有助于其加速修改和平宪法的进程。此前,安倍已经解禁了日本的集体自卫权,在国内执政地位得到巩固后,他很可能走得更远。这对周边国家和亚太稳定而言绝非福音。

  不过,日本的政治架构本身决定了其政局易变的特点。2007年7月,也就是自民党在2005年9月众议院选举大胜后的不到两年时间,该党便在参议院的选举中失利,五十余年来第一次丧失对参议院的控制权,首届安倍内阁也于不久之后下野;时过两年后的2009年8月,自民党又在众议院选举中遭遇惨败,历史性地首次成为在野党。回过头来看,自民党当时的势衰虽然很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历史现象,但它和安倍个人在自民党内部的沉浮一样,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日本体制性的政治代际更替频繁且难以预料之特征。任何人在这种政治环境中执政,都不得不随时面对在“大风大浪”或“阴沟”中“翻船”的危险,从而需要保持谨慎。

  还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众议院选举的投票率仅为52.66%,创下了二战后的最低纪录,折射出日本民众对国内政治现状的冷漠和无力感。以日元贬值、刺激经济为核心举措的“安倍经济学”并未得到国内的普遍赞同。安倍和自民党的胜利与其说是其前期执政表现使然,毋宁说是民众在竞争性党派力量涣散中的一种无奈选择。

  在历史问题和对外关系中倒行逆施的安倍得势,显然不是很多中国人以及其他日本周边国家人民所乐见的局面。中国古话说“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对于安倍第三次执政后中日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麻烦,我国需要作充分的估计。在安倍任期内,中日关系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已经不大。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我们不仅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新常态”,也要以处变不惊的外交定力来对待对外关系领域他国“选举政治”带来的周期性变化,并主动去适应一些国家政局演变中出现的“新常态”。卜永光(浙江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