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员 刘汉振
国际辣评
曾经被朋友问起,时下流行的热词“外貌协会”用英语到底该怎么说?我一下子语塞,上网查了一下,方知这个词语应该不是西方舶来词,而是国人创造出来的。网友们出于文化输出的精神,甚至创造了“Good-looks Club”这个连英语母语者都不熟悉的新词组。
但毫无疑问的是,“外貌协会”是当前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有些时候甚至引发激烈的争议。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3年波士顿爆炸案制造者焦哈尔·萨纳耶夫登上著名娱乐杂志《滚石》的封面。许多美国少女仰慕焦哈尔年轻俊美,竟在网上组成粉丝团,声称焦哈尔“作为杀人犯帅过头了”。《滚石》杂志也因此成为美国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
上个月,四川省德阳市一名交警在与市民发生纠纷时,脱下制服迎接对方挑衅,却因为出众的面容和身材获得网友支持。“帅就是正义”这句赤裸裸的外貌协会语言顿时成为当时坊间一个话题。不过,这名民警最终还是被所在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
以貌取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宋朝,因为长得俊美,受到卫灵公的宠幸,同时也与卫灵公的嫡母襄夫人和夫人南子有染。后来宋朝作乱被驱逐,卫灵公却因为夫人南子思念宋朝的缘故,再次将他召回了卫国。“宋朝之美”因此成了一个典故。
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好看的脸产生好感,是人的天性。但是,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到处充斥着消费主义的时代,人的外貌一方面被社会过度重视,一方面成为了消费的对象。
我曾经对于韩国人的高整容率以及他们的不少大学毕业生为求职而整容感到错愕,甚至觉得这个国家对于外貌的热衷有些过分。但近年来随着人民平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外貌的潮流也似乎开始涌动,网友声称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其实,自信的就是美丽的,这种自信的根基是对自我整体的认同,而不仅是对自我外貌的认同,更与一味追寻外在的认同无关。在一个“看脸的世界”,不妨多多关注人的心灵,这样才能还原一个更为客观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