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陷入严重困局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8-22 00:00:00

利比亚陷入严重困局

8月11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西郊,两名儿童走过遭炮火损毁的民房。

  卡扎菲的统治留下诸多社会“内伤”

  在卡扎菲长达42年家族式铁腕统治以及特立独行的治国理政方式下,利比亚不仅未能走向民主、富强,反而留下诸多社会“内伤”。

  1969年9月1日,受埃及革命的影响,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从此开始了在利的长期统治以及政治实验。政治上,他主张建立体现“直接民主”的“人民政权”;经济上,他推行“伊斯兰社会主义”,建立国家绝对控制的国有经济;社会文化上,他不仅发起“焚书运动”,还禁止西方音乐和图书在利比亚传播,不准学校讲授英语、法语;外交上,他主张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大力鼓吹阿拉伯统一,反对西方,支持“被压迫者”。上述一整套理论,被卡扎菲称为“世界第三理论”。1977年3月,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比亚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级政府和议会,代之以“人民委员会”和“总人民委员会”“人民大会”和“总人民大会”,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则叫做“秘书”。卡扎菲本人也辞去一切领导职务,改称“革命导师和领袖兄弟”,但实际仍是最高领导人。

  卡扎菲的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实际上,他搞的是个人独裁、家族统治,政府和议会成为橡皮章,无法律、无政党。对竞争对手和异己分子,卡扎菲毫不留情,通过国家安全法庭等司法机构严厉惩戒。他经常公开处决反对他的政治活动家,确保没有一个人能挑战他的权威。他任人唯亲,同时在地区、部落以及支持者和竞争者之间玩权力平衡游戏。出于对军队可能发动政变的担忧,他对军队建设态度冷淡,正规军缺乏训练和先进武器,但对其私人卫队和雇佣军却投入巨大。

  虽然利比亚经济因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而得到较快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类发展指数在中东、非洲名列前茅,但经济社会问题依然丛生。首先,经济发展畸形。国家严重依赖石油出口、长期遭西方制裁,石油业发展受限、国营企业效率低下,私营经济受到限制、腐败严重,石油财富分配不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5以上。其次,地区发展不平衡。利比亚西部经济发达,而拥有80%石油储量的东部以及南部投资很少、失业率高达21%,尤其是青年就业问题严重。第三,在对外关系上,卡扎菲乖张的政策也得罪了一大批国家。上世纪70年代,卡扎菲曾积极推动利比亚与埃及、叙利亚、突尼斯、摩洛哥、苏丹以及伊拉克等国合并,但一再遭冷遇,失望之余,他在90年代又转向非洲,大力推动成立非洲联盟、非洲合众国,以“非洲王中之王”自居。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看似风平浪静,却是高压下的稳定,表象之下潜伏着巨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