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启动联合研究回鹘文《弥勒会见记》项目

作者:李晓玲、赵德文 来源:新华网
2014-08-11 11:36:21

  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11日电(李晓玲、赵德文)中德两国专家近日开始联手对现存两种版本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进行比较研究。

  两国专家希望通过对两种版本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的比较研究,达到运用国际通行规范对原文进行拉丁字母换写、转写、汉文译文、注释,并刊布文献影印本的预期目标。进而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为跨区域合作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弥勒会见记》是讲述未来佛弥勒故事的一部原始剧本。作品记录了未来佛弥勒的生平,是一千多年前古代维吾尔族信仰佛教时期留下的珍贵文献。它不仅是中国维吾尔族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剧本之一。现存的有吐火罗文和回鹘文的《弥勒会见记》写本残卷。

  现存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主要有两种版本。一种是1959年发现于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天山乡脱米尔提村的“哈密本”,约300页计600面,现藏新疆博物馆;另一种是20世纪初被德国探险队发现于新疆吐鲁番胜金口和木头沟的“吐鲁番本”,共计600余件残片,现藏德国。2012年又在哈密地区伊吾县新发现约200件文本残片,可作为上述“哈密本”的重要补充。

  虽然国内外专家对上述两种版本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研究,但研究仍存在不足。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将两种版本相互参照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中方项目顾问、新疆博物馆原副馆长伊斯拉非尔·玉苏甫表示,“哈密本”在数量和完整程度上远胜“吐鲁番本”,但也不是完本,两个版本可互为补充。

  2011年,伊斯拉非尔·玉苏甫和新疆博物馆副研究员艾力江·艾沙等学者申请的中国国家级课题《回鹘文哈密本〈弥勒会见记〉研究》成功立项。次年,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皮特劳特和阿不来提·赛买提等来新疆博物馆访问,表达了合作研究的意愿。今年4月,《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与德国格廷根大学突厥学-中亚研究系合作研究回鹘文〈弥勒会见记〉》项目获得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

  新疆博物馆馆长侯世新说,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文献出土以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中德双方并未实现完全对接。此次启动的项目使得双方资料共享,共同研究。德方项目负责人皮特劳特教授也表示,“相信通过合作能够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