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改善公共卫生努力遇尴尬

作者:梁凡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14-08-08 00:00:00

印度改善公共卫生努力遇尴尬

  为了改善国内糟糕的公共卫生环境,印度新任总理莫迪在竞选时曾作出“先盖厕所,再盖庙宇”的承诺。但在落实过程中,印度政府的这一“惠民政策”却陷入了意外的尴尬境地——厕所建好了,但却没人用。

  从竞选时的铮铮诺言,到5月当选后进一步承诺要在百日内建530万个厕所,印度总理莫迪看来是铁了心要解决本国的“厕所问题”。如今距莫迪“百日承诺”的最后期限还有几十天时间,许诺中的530万个厕所已经到位了多少虽不得而知,但民众对已经建成的厕所“不感冒”却是一个让印度政府颇感尴尬的“新问题”。

  单身母亲苏妮塔带着她的四个孩子生活在印度北部的一个村庄,虽然今年2月政府就给她们家安装了便池,但她和她的孩子还是习惯到附近的林地中“解决问题”。苏妮塔说:“让我们和自己的排泄物同处一个隔间里?我难以想象这是干净的。”她指向草丛说:“到户外(大小便)才是正常的。”

  抱有同样想法的不仅只有苏妮塔一家,甚至也不仅限于和她“共用”一片丛林的同村7000多人——虽然印度政府已为农村居民安装了数百万个封闭式便池,但相当数量的民众拒绝使用,因为他们觉得恶心,并认为只有社会最底层的贱民或是没有户外空间的城市人,才会在封闭的空间内排便。

  在“苏妮塔”们有些可笑的固执背后,是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与事实: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的报告,全球没有厕所的人当中,印度人占了六成;另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53%的家庭没有厕所(乡间这个比率更高达69.3%),而这一数据折换成人口竟达6亿之巨。露天排便造成的卫生问题每年夺走60万印度人的生命。此外,厕所的缺乏也被一些人认为是造成印度女性易遭性侵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5月,北方邦两名少女就是在到田野中如厕时,遭遇性侵并被杀害。

  “建厕所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会去使用,原因归咎于文化、社会、种姓方面的因素”,新德里一政策研究组织的负责人雅米尼说,“政府需要教育人民有关卫生的重要性”。但印度卫生部长瓦德汉也指出,虽然政府和私人机构需要更积极地向全民灌输卫生状况恶劣对健康的威胁,但是“印度卫生部门一直无法广泛宣传防止腹泻知识,足以显示以往这些计划都没有奏效”。

  日前,在出席一场公共活动时,接替莫迪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安南迪本·巴特尔给推广厕所出了一个“高招”——她提议,从村代表会议到国会议员候选人,未来如果家里没厕所,就不准参选。

  将“厕所”与“参选”相联,看似滑稽,实则深刻反映了二者共享的价值标准与行为逻辑——对现代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然而,即使是“建厕所”这么一个小小的“现代化”举措,它的背后也都需要选址、供水、管道等等系统性工程的支撑,片面追求“一蹴而就”,难免沦为“表面文章”。进而言之,一切“现代化”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现代化”,否则就算有了设备再完善的厕所,没人用,还是没有任何价值。

  (梁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