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镇政府10多人遇难 留1人废墟上看文件

来源:华商报
2014-08-06 14:40:42

  建筑

  借钱盖的房子也塌了 “怕再也翻不过身了”

  一位现场的救援官兵告诉华商报记者,他发现倒塌的房屋基本都建造在坡上,地震时滑坡,建筑直接塌陷。而大部分塌陷房屋都是土坯房,或者没有水泥支柱的砖混楼房。

  在接近镇中心的龙泉村,50岁的王顺兰站在自家门前哭泣。她家的房子是借了五六万元盖起来的,如今钱还没还,房子又倒塌了。“怕再也翻不过身了。”她哭着。

  在王顺兰家附近,有一栋房子,除了房屋裂缝外,框架基本没有受损。56岁的李开新说,2012年盖房子时就考虑过防震的问题,但毕竟家庭经济有限,只打了一米五的地基,不过这已经让他的房屋在这次地震中基本保持了框架完整。

  在镇上,一些重要的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受灾严重的是乡卫生院,一楼二楼几乎塌陷不见了。当地卫生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4名医护人员死亡,卫生院院长也是自己从窗户中爬出来逃生的。如今还有一位医护人员埋在里边。所幸的是,当时的病人都在二楼之上,因房屋框架基本保全,没有人死亡。

  42岁的朱似林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告诉记者,2004年的地震,他的家乡茨院乡受灾严重,距离震中只有10公里。灾难后,村子里80多户人家,有69户需要重建,也算吸取教训,重建时大家盖房子普遍比较结实,这次地震虽然也比较严重,但他所在的村庄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他说自己家盖房子时,地下挖了5米,浇灌了钢筋混凝土,房子基本上能抗震,但这样一来,造价高出许多,经济压力也大。朱似林说,自己在滇南住过,当地的房屋用木头搭建起来,基本不怕地震,但放在这边不太适合,因为鲁甸这边木材不充分。

  离开家乡

  半小时的路走了五六个小时

  昨天上午,走在通往震中的路上,不断能看到有受灾者往山外走。家园已毁,很多人只有随身的衣服,连基本的换洗衣物都没有。

  46岁的杨艳辉带领一家人走在出山的路上。她家在八宝村,家里房子全塌了,还好当时家里人大多都在地里采花椒,家里没有人伤亡。地震后,因道路损毁,他们自己绕山而行,原本半小时的路程,走了五六个小时才到了镇上。在镇上停留了一晚后,继续往山外走。

  而对有亲人遇难的家庭来说,遗体的处理是很重要的问题。一位救援者告诉记者,在救援现场,要求遗体统一集中,再送往昭通殡仪馆火化。然而,因为路途时有阻塞,殡仪馆的车很难及时到达。昨天傍晚时,在通往鲁甸的路边,专门开辟了一个地方安置死者的遗体。有二三十具遗体等待着被搬运,但殡仪馆的车还堵在路上,暮色中,有家属为亲人点燃了香纸。

  地震后,朱似林所在村里已经有100多村民陆续赶到龙头山镇救援,在这里发放搬运救援物资等等。他所在的小分队昨天搬运了8具遗体。他说,很多家庭都会来人帮忙运送遗体,但有些家庭,完全没有了这个能力,例如昨天有个家庭,一家五口中4人遇难,只剩下男主人,只好来请他们帮忙运送死者遗体。

  昨日上午,在通往鲁甸的山路上,30多岁的李昆鹏(音),护送着妻子和儿子的遗体下山。他等不来殡仪馆的车,只好自己和亲人们一起,带着亲人,离开这伤痛的家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