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新一代变“乖”了

作者:欧飒 来源:新华网
2014-07-31 07:01:37

  “青春”似乎总与“放纵”联系在一起。而在西方,嬉皮文化,摇滚、嘻哈音乐,狂欢派对,泡酒吧……年轻人也似乎有多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然而,不少调查显示,在不少西方国家,年轻人吸毒、滥交、醉酒之类的放纵行为比上一代明显减少,普遍变“乖”了。

  【告别毒品酒精】

  德国柏林克罗伊茨贝格区的格尔利茨公园有“毒品公园”之称,因为这里是众所周知的大麻交易地。

  周末的格尔利茨公园满眼是年轻的面孔。这个年龄段的人过去是大麻的主要买家,如今他们大多不理会过来搭讪的大麻贩子,甚至觉得他们烦人。年轻人有的坐在草地上享用咖啡或啤酒,为人父母者陪着孩子玩乐,一些大学生来这里看书。

  一名柏林年轻人说:“属于吸海洛因的(摇滚艺术家)大卫·鲍伊和伊基·波普的那个柏林已经消失”,如今的柏林是供人们学习、工作、寻找创意的地方,不只有派对。

  《经济学家》报道,2002年,只有13%德国青少年从未喝过酒,这一比例到2012年上升到30%。18岁到25岁人群中,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的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降三分之一。2000年以来,与非法毒品相关的死亡人数减少一半。

  变“乖”的不只有德国年轻人。

  2007年,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10岁至17岁人群中,11万人被定罪或因为初犯受到警方警告。这一数字逐年下降,去年减少到2.8万人。

  英国一项政府调查显示,“90后”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像前几代同龄人那样粗鲁吵闹。

  以前的英国年轻人颇让人头疼。2008年4月7日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刊载封面文章《不快乐、不招人爱、失控的》,探讨英国年轻人反社会背后的原因。文章说:“暴力、犯罪、醉酒的泛滥让英国害怕它的年轻人”,“男孩女孩随随便便就会打架、发生性行为、让急救室人满为患……”

  伦敦犯罪高发区哈克尼一名主要与年轻人打交道的社工说:“年轻人还是年轻人的样儿,但是他们认识到凡事都有限度。”

  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有过饮酒狂欢经历的中学生比例下降了三分之一。过去10年,即便有些州吸大麻已经合法,有此嗜好的年轻人仍远不及20世纪70年代多。

  美国国家吸毒研究所副所长威尔逊·康普顿说,美国年轻人当下最让人担心的用药习惯可能是服用利他林等所谓“聪明药”。学生们服药不是为了寻找快感,而是希望借助这些用于治疗多动症的药物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成绩。

  美国古特马赫研究所调查显示,美国青少年初次发生性行为的时间延后。世界银行统计显示,1995年至2012年,15到19岁美国女性怀孕比例下降一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一比例也都下降,只是下降幅度没有美国大。

  除了“初尝禁果”的时间更晚,年轻人的性行为也变得更加谨慎。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调查发现,青少年群体是近年来唯一性传播疾病发生比例减少的人群。

  【更多呵护使然】

  因为年轻人不再热衷买醉,法国和西班牙已有不少酒吧和咖啡馆关门大吉。希腊度假胜地法里拉基的酒吧曾是北欧年轻人的天下。他们喝醉后随便找个地方呕吐,以至于当局禁止“串酒吧”。如今此景不再,酒吧变得冷清,当地人不由怀念起那些讨人嫌的家伙。

  英国利兹一名酒保恨恨地说:“现在的孩子们就爱待在卧室里,在他们的小破世界里上网看视频,变得肥胖。”

  社交分析师认为,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诚然冲击了过去吸引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但这并非导致年轻人行为变化的唯一原因。

  一些欧洲国家近年来出台严厉惩罚措施,对减少年轻人借酒闹事行为发挥不小作用。西班牙和意大利严格限制当街醉酒行为,在马德里市中心街头醉酒可能被罚款500欧元(约合680美元)。德国许多州严查卖酒给未成年人的行为。澳大利亚对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汽酒课重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和他们的子女——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回声潮”一代是两个人口出生高峰,这两代年轻人占当时人口比例大,更容易形成叛逆气候。如今的年轻人则在老龄化社会中成长,“势单力孤”,叛逆氛围薄弱。

  新一代年轻人受到父母更精心的呵护。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1965年到2011年,美国母亲在每周带薪工作时间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照顾子女时间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约三分之一,父亲带薪工作时间略减,用照看孩子的时间也增加一倍多。

  《崛起的“千禧一代”》作者威廉·斯特劳斯和尼尔·豪说,“婴儿潮”一代结婚早,生育早,不太为孩子未来打算。上世纪80年代,情况开始变化,生育时间推后,生孩子数量变少,养育更精心。20世纪70年代,美国母亲初次生育的平均年龄是22岁,如今提高到26岁。

  英国牛津大学学者弗朗西丝·加德纳说:“社会要求父母称职的压力大幅增加。”真人秀《超级保姆》等教育类电视节目大行其道,不少家长甘做“直升机”,整天“盘旋”在孩子周围,关注孩子一举一动,随时准备“降落”在孩子身边提供指导或帮助。

  20世纪相当长时间里,父母多以散养方式带孩子,对孩子的反叛行为往往以粗暴方式应对,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今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得多:陪着孩子做作业、参加家长联谊活动、上培训课学习育儿知识、读有关儿童心理的大部头著作。

  以前的西方年轻人早早摆脱父母庇护,如今老大不小还与父母同住的孩子比比皆是,“啃老”的代价是行为受到约束。

  欧洲改善生活与工作条件基金会调查发现,欧洲已成年的年轻人中几近半数仍住在父母屋檐下。美国与父母同住的成年年轻人比例为20世纪40年代以来最高。

  英国达勒姆大学学者菲奥娜·米沙姆研究英国年轻人饮酒行为。她说,晚上外出喝酒曾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如今更像是一种奢侈行为。

  【不再需要叛逆】

  西方国家近年来除了年龄结构,人口构成也有所变化,年轻人中白人的比例减少,少数族裔增加。调查显示,在大部分西方国家中,少数族裔醉酒或使用“硬”毒品的行为比白人少:17%美国白人尝试过海洛因,非洲裔和拉美裔这一比例分别为10%和11%,因此有最近吸毒等行为的年轻人比例也相应减少。

  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年轻人放纵行为减少还与受教育程度提高相关。近年来,许多劳动密集型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本国移民手中,让发达国家的家长们更加重视教育。

  从1995年到2011年,在多为富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4个成员国中,15到19岁人口受教育比例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83%,20岁以上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增加了三分之一。

  学者说,还在上学的年轻人通常不像已经就业有收入的年轻人那样舍得花天酒地。另外,如今的大学生教育成本比过去高。美国大学学费20世纪7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上涨约7%,私立大学每年学费平均3万美元。大学生放纵之前不能不掂量一下成本。

  男女平等程度增加也是西方年轻人放纵行为减少的原因。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美国和欧洲醉酒和吸毒行为的增加更多是受年轻女性带动。她们想用这类行为表达与男性平等的主张。

  英国20世纪90年代出现一个名词“ladette”,专指像男性一样喝得烂醉如泥、胡作非为的女性。近年来,这样的“女汉子”明显减少。分析师指出,随着男女平等程度提高,年轻女性不再需要用这种方式挑战社会,不再稀罕这种“阳刚气概”。

  《经济学家》认为,西方年轻人的变化显示过去50年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年轻人文化可能即将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如今的年轻人是乏味枯燥的一代。

  文章说,这一代更倾心于培养社交网络等兴趣。而在设计应用、创作音乐、经营餐馆等各个领域表现出的创意也显示今天的年轻人一样充满创造力。

  对柏林的年轻人来说,也许这座城市少了许多狂野不羁,但是他们并不觉得惋惜,他们想要赋予它别样美好。(欧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