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15日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
这两大机制的问世,被国际舆论公认为金砖机制迄今最重要、最实在、也最显雄心的机制性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总部设在上海
根据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发表的《福塔莱萨宣言》,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初始核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为500亿美元并由各创始成员国均摊。该银行将主要支持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协议,该银行总部将设在上海。
根据协议,该银行首任理事会主席将由俄罗斯提名,首任董事会主席将由巴西提名,首任行长将由印度提名。同时,该银行非洲区域中心将设在南非。各成员国财政部长将负责制订该银行的具体操作规程。
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2013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根据相关要求,金砖国家财政部门自2013年8月正式启动谈判,共举行了7轮。
金砖国家本着团结合作、互谅互让的精神,最终就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协议达成共识。
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
初始资金1000亿美元
同时,与会各成员国还签署协议,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其初始资金规模为1000亿美元。该资金安排将具有正面预防效果,帮助相关国家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推动金砖国家进一步合作,强化全球金融安全网并补充现有的国际金融安排。
金砖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今年经济增速是发达经济体两倍
专家指出,上述成果意味着金砖国家开发性资金和金融防火墙等进入系统性建设阶段,反映出主要新兴经济体实力、地位和责任的提升,以及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资料显示,金砖国家国土面积约占全球的29.6%,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42.6%,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21%,过去十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近年来,金砖国家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今年以来,金砖国家整体发展势头依然向好,整体经济增速仍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是发达经济体的约两倍。
链接
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
我国最大互换金额为410亿美元
记者16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初始承诺互换规模为1000亿美元。各国最大互换金额为中国410亿美元,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各180亿美元,南非50亿美元。
这一安排是在有关金砖国家出现国际收支困难时,其他成员国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帮助纾困的集体承诺。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国际储备的直接转移,只有在有关国家提出申请,并满足一定条件时,其他成员国才通过货币互换提供资金。这一安排须在所有成员国完成国内审批程序后正式生效。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协议的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为应对共同的全球挑战、突破地域限制创建集体金融安全网的重大尝试,将使全球金融安全网增加新的层次,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联合应对外部冲击,将对促进金砖国家和全球的金融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5日代表中国政府,与其他金砖国家代表,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了《关于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条约》。应急储备安排将补充和强化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区域金融安排、中央银行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及各国自有的国际储备构成的全球金融安全网。
时评
金砖合作新起点
备受瞩目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15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期间正式建立。两大合作机制的诞生,打造了金砖合作新起点,开创了金砖合作新格局,为国际金融秩序演化注入新动力。
这两大机制的问世,被国际舆论公认为金砖机制迄今最重要、最实在、也最显雄心的机制性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首先,两大机制成立,为金砖搭建了支柱性架构。高盛公司前高管奥尼尔2001年提出“金砖”概念时,更多是将一些具备相当经济体量和发展能力的新兴经济体“标签化”,以至于长期以来,国际舆论倾向于将金砖视为一种“现象共同体”,认为其象征作用大于实质意义。
而两大机制的出现,为金砖后续合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和支柱,不可逆转地推动金砖国家向“利益共同体”迈进。它们向全球传递出金砖决意聚合资源、绑定利益、务实合作的明确信号。
第二,两大机制成立,为金砖合作搭建了延展性平台。金砖国家领导人选择“金融合作”作为突破口,实为智慧之举。在全球化时代和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居于投资、贸易、消费等众多经济活动的核心。金砖国家发展到今天,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1%,在各自城镇化和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进程中,必将生成更多基建、工业投融资、消费升级等需求,而这一切都必须围绕金融展开。
从当前看,金砖银行主要从事基建项目的投融资,而放眼未来,这一机构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在基建融资领域积累足够经验后,金砖银行完全可以将触角延伸至重大工业技术研发、能源开发、医疗教育、旅游文化等领域,满足发展中国家在结构改革和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深层需求。另外,金砖银行还可承载金砖国家间的跨境结算、货币互换等关键业务,并以此为基础,最终形成一个面向新兴经济体的全新多边金融合作框架。
第三,两大机制成立,是对国际金融现有格局的有益补充。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是否会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构成挑战?西方媒体对此争论不休。自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长期领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掌控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权。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作为首个由新兴经济体发起的国际化金融机制,将用更贴近发展中国家国情的思路和方式促进地区繁荣和社会发展,将推动现状的改变。
不过对此也不宜过度夸张。从现有信息看,两大机制不仅规模远小于世界银行和IMF,且业务范围较为局限,更多的是对现有机制必要、及时和有益的补充。
当然,金砖合作进一步深化后,也必然面对新的问题。各国国情、政情和文化各异,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实属正常。这些都是成长中的烦恼,无需大惊小怪,更不用妄自菲薄。只要金砖各国秉持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积极改善全球治理,协调管控分歧,扩大利益交集,金砖就完全有能力成为确保世界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压舱之石、希望之砖。
新华社记者 韩墨
解读
什么是金砖银行
问:什么是金砖银行?
答:金砖银行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简称,成立于2014年7月15日,创始成员是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5个金砖国家。
之所以将这5个国家称为金砖,是因为五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BRICS)正好与英文中砖一词的发音相同,而这五国经济发展势头一度都非常抢眼,因此被称为金砖。
金砖银行初始核定资本是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是500亿美元并由各创始成员国均摊。上个世纪成立的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初始资本分别是100亿美元和10亿美元。
问:我能去金砖银行存钱吗?
答:存钱、存金砖都不行!
天下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能存钱,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就都不行。中国人民银行是货币政策制定机构,属于中央政府的组成部分。国家开发银行是国务院直属的政策性银行,主要为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提供政策性融资。世界银行是国际扶贫机构,主要为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工作提供贷款。
能存钱的银行是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但如果在海外,即便当地有中国工商银行的分支机构,您也未必能在那里存款,因为工行在海外可能只开展批发银行业务,比如只为企业提供进出口贸易方面的金融服务。
金砖银行的性质类似于世界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宗旨是支持金砖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初始资金来源于创始成员国,未来增资则依靠金融市场或成员国政府,不会向老百姓吸纳储蓄资金。
问:为什么要成立金砖银行?
答: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肇始于发达国家,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应运而生,体现了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整体崛起,成为重塑后危机时代世界格局的重要积极变量。
世界银行是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话语权长期被美欧等西方国家把持。从创立至今,历任世行行长一直由美国人担任。并且,世界银行因官僚作风严重导致项目运行迟缓,以及贷款附带政治条件而饱受发展中国家诟病。
金砖银行与世界银行的最大不同体现在民主原则上,即五个国家拥有相等的权利。中国和俄罗斯曾一度有望成为金砖银行的主要出资国,但考虑到平等的多边合作理念,金砖银行的出资结构最终选择等额均摊,而且总部选址、行长人选、理事会和董事会主席人选兼顾各创始成员国的诉求。
金砖银行也将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更灵活、便利的融资条件,弥补基建融资缺口。世行行长金墉曾表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每年有超过1万亿的资金需求,但世行加上所有渠道的资金总额大约仅有1500亿美元。
声音
西方媒体怎么看金砖银行?
对于金砖国家计划成立银行的消息,西方媒体一直保持密切关注。在承认此举有助于填补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缺口的同时,它们认为,这将冲击素来由西方国家掌控的全球金融格局。
成立时机成熟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一篇名为《金砖国家:建立一个新开发银行》的文章中说,金砖银行的主要作用是“为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可持续发展项目调动资源”。
“因此,它不仅为了金砖国家的自身利益,也能让其他国家受益,”报道说。
报道说,虽然现有开发银行同样贷款帮助一些国家建立电站、码头等基础设施,但目前的贷款额度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世界银行在网站上说:“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这一缺口预计为1万亿美元,而且随着这些国家发展,它们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会继续上升。”
报道说,仅靠现有开发银行无法填补资金缺口,因此,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施蒂格利茨在内的3名经济学家认为,成立金砖银行的“时机已经到来”。
此外,这3名经济学家还认为,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因素就是新兴国家的资金投资到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成立金砖银行,发展中国家辛苦赚到的积蓄可以用于更具生产性的用途,而不是推高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金砖银行在世界经济再平衡方面能够发挥有力的作用。
寻求更多发言权
路透社15日报道,金砖国家领导人自2009年首次正式会晤以来,一直寻求在二战后由西方国家创建的全球金融秩序中获得更多发言权。这次成立金砖银行是金砖国家首次取得重大进展,反映出金砖集团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法新社15日在报道中说,金砖银行将成为世界银行的对手,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则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BC报道,世界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往往会附加有争议的条款,批评人士认为,这些条款侵犯了贷款国的主权。此外,发展中国家一直抱怨,世界银行和IMF由西方国家掌控,现有的投票机制让西方国家拥有很大的话语权,比如世界银行行长通常由美国人担任,而IMF总裁则来自欧洲国家。
对于金砖集团决定成立金砖银行,BBC商业记者凯蒂·沃森分析说,虽然金砖国家之间存在政治和经济分歧,但这些国家有一点看法一致,即富裕国家在世界银行和IMF等机构中拥有太多的权力。
沃森认为,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的发言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罗塞夫说,金砖国家拥有带来积极变化的力量,这种变化会更加公正和公平。
促进金砖集团联合
法新社报道,专家认为,成立金砖银行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为金砖集团成为一个正式组织打下了根基。
英国《金融时报》14日在名为《金砖集团拟重建国际秩序很难》的社评中说,金砖集团的目标远不止只想成为一个反西方的宣传阵地。虽然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金砖银行使得金砖集团间合作上升到全新层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社评说,金砖银行不仅计划扮演一个被迫切需要的角色,向迅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提供发展融资,它还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向世界呈现另一种发展愿景。参与金砖银行前期筹备工作的专家们表示,富裕国家宣扬自身价值观的做法,以及世界银行对贷款附加条件的官僚做法,都将被摒弃。张伟
什么是应急储备安排
问:何为应急储备安排?
答:简言之,如果说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相当于新兴市场的世界银行,那么应急储备安排则相当于新兴市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IMF的功能类似,应急储备安排将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成员国出现国际收支困难,如无法偿还外债时,其他成员国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
与IMF不同的是,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国际储备的直接转移,只有在有关国家提出申请并满足一定条件时,其他成员国才通过货币互换提供资金。
问:应急储备安排资金规模多大?
答:根据金砖五国签署的协议,应急储备安排的初始资金规模为1000亿美元。各国最大互换金额为中国410亿美元,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各180亿美元,南非50亿美元。
相比之下,IMF的资金池有7557亿美元,其中中国份额约占300亿美元,巴西约占135亿美元,印度约占184亿美元,俄罗斯约占189亿美元,南非约占59亿美元。
问:应急储备安排起什么作用?
答:如今在履行全球金融稳定器这个职能时,IMF逐渐显得力不从心,而应急储备安排则为全球金融安全网增加了新的层次,日后有望成为发展中经济体的金融防火墙,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应对外部冲击,将对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IMF在2010年达成的改革方案,IMF约6%的份额将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代表性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但由于美国国会迟迟不予通过,导致改革被迫搁置。
从根本上看,美国阻挠IMF改革,是因为不愿意看到和促成新兴经济体影响力上升。而IMF改革得不到落实,将影响到IMF增资扩容,导致IMF没有足够火力对抗危机,不利于全球金融稳定。在美国逐渐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背景下,许多新兴经济体需要一个金融防火墙以缓解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