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拉得动大洋洲吗?

来源:国际商报
2014-07-14 09:44:00

  7月6日~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此访谋求构建“准同盟”关系,以便牵制中国的目的非常明显。

  不过,安倍想把大洋洲拉到日本一边却不容易。且不说在捕鲸、亚太安全等议题上存在的分歧,仅是紧密的经贸关系就很难让大洋洲在中日之间选边站队。

  安倍首站到达新西兰,在与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会谈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安倍对于日本与新西兰在捕鲸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不愿多说,而是表示,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能够向新西兰提供投资和贸易机会。

  但与中国相比,日本所能提供的机会应该有限。

  首先,中国是新西兰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据新西兰统计局统计,2013年新西兰货物进出口额为791.1亿美元。其中,新西兰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达到149.6亿美元。

  中新两国于2008年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今年前5个月,中新双边贸易额已达201亿新西兰元,提前实现两国设定的2015年贸易额达200亿新西兰元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新贸易中,新西兰处于顺差,2013年新方顺差为14.2亿美元。而与日本的贸易中新方处于逆差状态。2013年新西兰对日本出口为23.4亿美元,自日本进口24.4亿美元。

  再看新西兰的贸易结构。动物产品是新西兰第一大出口商品,包括乳、蛋、肉等;机电、矿产品和运输设备则是新西兰主要的进口商品。可偏偏日本对于农产品进口格外谨慎,正是由于其在农产品进口关税问题上不肯让步,才导致美日在TPP谈判上僵局难破。而在矿产品上,要想让资源匮乏的日本为新西兰进口提供更多机会,难度更大。

  如此看来,日本要给新西兰创造贸易机会,现实并不“给力”。而对于投资来说,日本目前居民消费意愿降低、企业税调整没有时间表和路线图,出口不振,其经济现状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也明显不足。

  安倍在澳大利亚的收获要多些:日澳签署了双边经贸伙伴关系协定和防卫装备领域合作协议。日本表示,希望和澳大利亚在资源出口与双边贸易上深化合作。

  日澳贸易的互补性的确很强。澳方统计显示,2013年澳日双边贸易总额为700亿澳元。澳大利亚对日本的出口以能源和铁矿石为主。在日澳两国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后,近97%的澳大利亚出口至日本的产品将享受关税优惠,甚至是免关税。这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商而言,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对于日本来说,澳大利亚是全球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国,同时还出产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与澳大利亚加强合作对于日本资源的稳定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需注意的是,中国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经济合作伙伴,2013年中澳贸易总额为1500亿澳元,是日澳贸易的两倍多。中澳自贸协定也有望在今年年内签订。目前,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目的地、第一大旅游收入来源国。据澳方统计,2013年,澳对华出口达1000亿澳元,超过对日本、韩国、美国、印度出口的总和。澳大利亚每出口3澳元的商品和服务,其中就有1澳元面向中国市场。

  今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并对澳大利亚进行访问,这将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7年再次访澳。中澳合作将得到进一步推进。

  澳方在与日本合作时明显不想“得罪”中国。

  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在欢迎安倍到访时不忘强调:“日澳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不是要对抗谁。”他还列举了中国海军首次参加美军主办的多国间联合军演一事,显示出欲强化中国参与其中的框架。

  此前,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也公开表示,虽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澳期间两国有望签署日澳贸易自由化及强化安保合作的协议,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正寻求对中国展开环形包围,“我们不是在寻求遏制中国”。

  澳贸易部长安德鲁·罗比也在接受澳大利亚一家电台采访时表示,澳大利亚如今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是任何国家都不能比的。

  如此看来,安倍晋三在大洋洲的算盘能否打得响,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