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媒:中德信心令双边关系黄金时代再延续

作者:记者 李圣依 来源:环球网
2014-07-09 09:48:00

法华媒:中德信心令双边关系黄金时代再延续

中国主席习近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

  法国《欧洲时报》7月9日文章,原题:中德信心将延续双边关系黄金时代 7月6日至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完成了其任期内的第七次访华;而此次她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晤,仅仅离上次会晤百日之隔。这两个数字,不但创出两个新“纪录”,也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反映出两国关系的热络。有德国观察家称,迄今“德中关系经历了黄金10年”,但对未来两国这种黄金时代是否可持续,未给出肯定的答案。但当我们盘点默克尔此次访华成果,分析其所到之处所传达的信号,足以让我们获取足够的正面信息。

  也许中德经贸关系在过去十年的典范意义以及辉煌的双赢成就,掩盖了两国战略关系的不断加强。但习近平3个月前对德国的访问,以及默克尔此次访华,将之凸显出来。3个月前,习近平一句“希望中德关系不限于买卖”的表述,获得默克尔的赞同。最后两国发表公报中,在“战略伙伴关系”加上了“全方位”,是进一步提升两国的政治关系的潜台词。而今年内,习近平与默克尔就将实现三次单独会晤,李克强还将在金秋访德。这在大国首脑会晤中十分罕见。 而国家高层互动频繁,无疑是互信加强与政治关系良好的表现。习、李是新科领导人,默克尔刚刚成功连任,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德未来战略关系的进一步升华。

  如果说过去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黄金十年,是以经贸关系为支柱的话;如果我们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话;那么,未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经贸关系仍然要唱主角。只是对未来双边经贸关系的估计,又乐观,又不那么乐观。而这一分歧主要来自于对中国经济速度放缓,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深化改革与经济转型,对未来中国企业与欧洲企业的竞争态势,对未来中国的投资环境以及两国经济的“互补性”,等等问题的不同观察。

  但种种迹象表明,部分唱衰中欧未来经济发展的“专家”,没有在德国获得“市场”。在所有类似调查中,德国企业家是对中国未来经济最有信心的一族。似乎在中国感到钱越来越难赚的不是德国人。据统计,德国今年向中国的出口增幅将为8%,高出全年平均出口增幅一倍。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信心不降反增,德国大企业一般认为,即使中国经济降低到7%的增长,仍然够德国企业“天高任鸟飞”。而德国有很多长项恰恰要搭上中国经济转型的快车。德国驻华商会最近一次统计显示,一半的德国企业坚信,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不是持平,不是下行,而是“将会改善”。“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认为,不久前一些专家提出“摆脱中国经济”的呼吁已失去了现实意义。

  默克尔在中国的言行,充分体现了这种“德国信心”。默克尔在演讲中称:“现在中国增长速度稍微放缓是合乎逻辑的。中国的不同地区有不同发展速度,沿海地区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增速肯定要放慢,而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仍然相当快”。故而可以断言,默克尔此次访华先到中国中西部“首都”成都,绝非偶然。德国正在介入中国中西部发展战役。默克尔在其访华的最后一个节目上,再次晒出了德国的又一长项:清洁能源。她在清华大学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进行演讲,呼吁“德中率先建立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经济的可持续,给关系的可持续保驾护航。可以想象,对于“雾霾”困扰下的中国,德国这个能源转型的典范的巨大吸引力。

  而中国对德国的信心可谓由来已久,德国造就是高质量的代名词。中国显然在经济转型的当口,对“德国作用”期待甚殷。习近平在会见默克尔时强调,中德务实合作是全方位的,双方步伐应更大一些,打造更响亮的合作品牌。着眼长远,开拓创新。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经济一枝独秀,且明年将实现“零债务”的德国在欧盟地位飙升,主导作用日显。在中欧交往中,中国越来越倚重德国的态势明显。 中国是德国第二大欧盟外市场;欧盟对华出口中一半来自德国,自华进口的四分之一流向德国;中国自欧盟的技术引进有四成来自德国;德国对华投资占欧盟对华投资的四分之一。

  深度参与中国未来改革,既是德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国发展战略与经济合作关系的需要。默克尔访华三日,成果不可小觑。它彰显了双方各自的实力与信心,以及对对方抱有的信心。这一宝贵的信心,将玉成双方关系未来可持续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