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斗,与地斗,与动物斗——援埃农业职教专家工作生活纪实

作者:侯黎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4-27 21:34:17

“无中生有”,努力常带来零的突破

无比庞大的校园和分散的教学设施本身就给专家组的日常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张君友说,他畜牧教学的牧场分布在不同的地方,间隔非常远,非常不方便。

与天斗,与地斗,与动物斗——援埃农业职教专家工作生活纪实
 
来自湖南省水产科研所的何望正在向记者介绍她一手建起的养鱼池(摄影 中国日报 侯黎强)

而对于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何望老师到来之前,校园里没有任何的实验与实践设施,学生甚至得花上三个小时的时间到五十公里以外的一个农场上实践课,校车还时常坏在路上。

“刚来的时候根本没有教学设施,这对水产专业就意味着空谈,当时就写了个提案,建议修苗种池,孵化池和生长池,”何望回忆。

由于没有大型机械,1.5米深、200平米大的池子都是靠人工一锹一锹挖出来的。这个在国内看来相当简单的工程当时前前后后动用了100多名校工,10个班300多名学生,以及30多名老师,花了4个月时间才建成。而何望更是身兼数职,她是设计者,是工程师,是监工,是技术员,也是工人。四个月时间里,何望经常一天就要在工地上待上6个小时,因此她还获封“iron lady”(铁娘子)称号。

“对于鱼池配套的沉淀池,入水口,溢水口,过滤塞等,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当时的工程师就讲,你总是给一些新东西给我,搞得我睡觉的时候总是想这些新的东西。有时候由于语言障碍,没办法和工人讲清楚,又没有当地老师陪伴帮忙翻译,我就只能自己做,示范给他们看,”何望介绍。

由于当地土层一米以下一般就是沙子,极不利于保水,何望和她的同事们还创造性的设计出了一种“三合一池”作为实验孵化池。“三合一池”池底有三层,一层用当地的农作物苔麸秸秆混合两种土壤,一层是塑料薄膜,还有一层水泥。

“池子建成后,校长、副校长等很多人带了很多吃的来庆祝,就说这个是这边很多个第一,”何望回忆。

但何望很快面临新的问题,池塘中的鱼成了鸟和其它动物袭击的目标。“一加水,蛇来了,鸟来了,各种动物都来了,”何望说,“你看(我们)与天斗,与地斗,还得与动物斗。你看那个篱笆,就是防动物的,池面上的网是防鸟的,鸟会进来抓鱼。”

何望介绍,Alage农学院附近居民多为穆斯林,在斋月期间,他们不会吃牛羊肉和其它动物肉,但会吃鱼,所以渔业养殖有较大的市场前景。目前,何望正在计划进行“菜鱼共生”系统的示范。水中作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还可以产出蔬菜,并有一定观赏作用,她介绍说。

与天斗,与地斗,与动物斗——援埃农业职教专家工作生活纪实
 
梅余斌老师正在展示他试验种植的西瓜(摄影 中国日报 侯黎强)

来自湖南永州农业局的梅余斌老师是2001年第一批就来到Alage农学院的农业专家,他在03年回国后,于2008年回到埃塞工作过一年,之后又于2012年重返并工作至今。梅余斌与张茂清老师同在植物科学系执教,当地的野生动物也给他们的教学和实践基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精心培育的苗圃有时候一晚上就被吃了个精光。

为此,梅余斌与张茂清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砍了125棵树,才将他们7000平米大的教学和实践基地围上了护栏。但由于基地周边基本没有其它庄稼,种植的作物又不可避免的沦为鸟类攻击的对象。基地内种植的玉米、高粱等作物果实,基本被鸟类蚕食而尽。

与天斗,与地斗,与动物斗——援埃农业职教专家工作生活纪实
 
来自南宁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的粟学军正在展示他用遮阴育苗技术培育出来的树苗(摄影 中国日报 侯黎强)

来自广西南宁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的粟学军老师告诉记者,他曾经采用广西种植技术种下一些香蕉,但没过多久香蕉苗就被狒狒吃了个精光。

当地的降水非常有限,在雨季常15天才有一次降雨,旱季几个月见不到一滴雨,而不少教学实践课程没有水就没有办法进行。张茂清介绍,学院有自己的水坝,一般一周会调一两次水,距离又远,水调到植物基地要花费上小时的时间,仍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

为此,三年前专家组自掏腰包,在基地内建起蓄水池。约20平米大、1.5米深的蓄水池挖就挖了两个月,做防渗漏硬化处理又花去一个月的时间。

张茂清还告诉记者,Alage农学院教学设备也非常有限,一个系30多个老师才一个投影仪。国内教学,一般一门课,一本教材,而这里一门课只发十几页的讲义,如果是中国专家授课尚可保证两个学生一份讲义,当地教师授课则通常十个学生才分得到一份讲义。专家们有时也从国内下载材料辅助教学,但是十一二兆的东西就得下载两个小时。

不仅教学设施设备匮乏,很多教学与实践实验所需的材料在当地采购起来也非常麻烦,为此专家组经常不得不趁回国休假的时候采购材料,再带回使用。

与天斗,与地斗,与动物斗——援埃农业职教专家工作生活纪实
 
玉山江·麦麦提正在展示他在Alage农学院试验种植的哈密瓜(摄影 中国日报 侯黎强)

来自新疆农科院的玉山江•麦麦提是这支专家组里的新兵,他去年11月才加入专家组来到Alage农学院。他很快发现,学院所在地旱季时的气候特征和新疆极为相似,特别缺水,于是想在这里尝试新疆的滴灌技术。但他没有想到,滴灌技术所需的接头他就找了一个星期,走了好几个地方,最终托一个花卉公司在一个花棚里找到,买到十几个。

“这里阳光非常好,哈密瓜在新疆一年只能种植一次,这里却可以多次种植。我觉得只要把技术解决、水解决,埃塞会很有潜力,以后可以把西瓜、哈密瓜等出口到沙特等国家,”玉山江•麦麦提说。

与天斗,与地斗,与动物斗——援埃农业职教专家工作生活纪实
 
玉山江·麦麦提正在展示他在Alage农学院试验种植的哈密瓜(摄影 中国日报 侯黎强)

粟学军13年12月来到Alage农学院,他发现这里使用的育苗技术并不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于是想尝试国内用遮阳网遮阴的方式育苗,却遭遇了和玉山江•麦麦提一样的问题。粟学军辗转亚的斯亚贝巴等地,最后才通过一个农场管理人员找到了非农业专用的遮阳网,而其价格却高达30多人民币一平米,是国内农业专用网的五六倍之多。

“这里的老师和学生都没见过遮阳网,这让过来参观的系主任高兴的不得了,”粟学军说。

在了解了当地情况之后,张君友老师决定在Alage农学院进行立体笼养鸡技术示范,而对于这一技术而言,农学院里可获的材料仅有铁丝网。而在张君友老师找到这些铁丝网之前,它们已经在仓库里沉睡了30年(建校之前其它单位的遗留物)。

趁回国休假,张君友购置了扎笼工具,扎钉,饮水器和水箱,并带回了食料槽样品,找了当地工程师制作。为了建好掏粪沟、化粪池等鸡笼配套设施,张君友还对工人和工程师进行了培训。

“平面散养疾病多,养的少,操作不方便,笼养还可以节约劳动力。这里的工人都没见过这笼,见了之后说非常漂亮,建成之后,副校长、各系主任、参建工人等还特地杀了几只羊来庆祝。”

在物资匮乏的同时,专家组的工作也受到有限资金的困扰。据张茂清介绍,目前在埃塞的三所农学院里共有17名中国专家在从事农业技术职教援助,而他们能够得到的经费只有80多万人民币。除了要用这部分钱来支付办公费、培训费、材料费、实验费等,还要供养5部汽车。

有限的实验经费并不能够满足需要,梅余斌老师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