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以教育创新推动社会创新

作者:熊丙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12-18 14:09:10

学者:以教育创新推动社会创新

2014年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集体采访,邀请全国人大代表龚克、沈琪芳就“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中国日报网12月18日电(熊丙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前不久刚颁布的十三五规划中,创新也是一个不断提及的关键词。可以说,创新已成为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追求。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领域的创新有双重意义,一是指教育本身的创新,二是通过教育推动社会创新。我国教育对社会创新的贡献不够问题,一直遭遇舆论诟病。

在笔者看来,教育要发挥推动社会创新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实现自身的创新,目前,创新这一词汇时常挂在教育管理者、办学者,以至于一线教师、学生嘴边。追求真正的创新,无疑是好事,但不得不说,现在有诸多“教育创新”是打着创新旗号的噱头炒作,充斥着泡沫,有的甚至“反创新”。而当教育的创新都是表面的,那教育培养的人才,何来创新的精神呢?

比如,有幼儿园老师给学生布置“创新”作业,让4岁幼儿收集废料手工制作电视机,这看上去是多么大胆的“创新”,可这是给幼儿布置作业,还是给幼儿家长布置作业?这不是“创新泡沫”,又是什么呢?还比如,有学校开发APP软件,家长下载应用,就可实时观看学校的课堂教学,看自己孩子上课的表现,这听上去就是“互联网+”下的课堂管理、家校互动创新,可是,这不是把教师讲课、孩子上课置于镜头的监督之下吗?如果学校和家长认为这是创新,那么,校长和家长应该想想,如果自己的办公室装上摄像头,自己在办公室的一举一动其他同事都可知道,会是怎样的感觉。

创新不是随意拍脑袋,而时下很多教育创新给人的感觉,就是管理者、办学者、教师拍脑袋的结果。这背后的实质问题是,我国教育缺乏合理的治理机制。拿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来说,布置的作业是否合理、是否有锻炼学生的效果,这需要由教师同行委员会进行论证、评价,不能由教师冠以创新之名,不经论证、评价就推行,也不能某位领导认为这种创新效果好,就真以为有好效果,类似的问题,包括学校增设另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引发争议,都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教育创新机制。

教育创新必须有基本的教育管理、评价机制做保障,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评价机制,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基础性改革。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实行民主管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这对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规范办学、提高办学质量、进行教育创新至关重要。

首先,离开了民主管理和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办学很有可能偏离基本的教育规律,就更别说教育创新了。

近年来,我国有的中小学在应试教育道路上越走越远,对学生实行圈养教育、监狱式管理,学校领导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而是到处宣扬这种管理所取得的突出的应试教育效果,他们的理由是,提高升学率,就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老百姓不就是希望孩子分数高、进更好的学校吗!而再追问他们: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听过学生、家长的意见吗?跟踪、评估过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影响吗?他们多半回答不出来。

其次,现代学校制度,从根本上说是明晰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权责的学校制度。在权责不明晰的情况下,举办者的某些创新,很可能是越权干涉学校的自主办学,比如,以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为名,对学校进行素质教育评比,这不是又对学校进行行政评价吗?办学者的某些创新很可能侵犯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比如,在班级里由学生投票决定要不要某个学生继续上学——受教育权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是其他任何人、机构不可剥夺的;还有的创新,则可能是新瓶装老酒,比如以传统教育为名,组织学生跪拜父母,不管学校怎样给跪拜赋予现代教育意义,但都改变不了这是教育糟粕的现实——学生个体跪父母是他的选择,而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跪拜,是把意愿强加给学生,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最近,国家出台统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方案,建设一流大学当然对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不处理好政府与学校办学的关系,很可能出现的局面是,随着投入增多,行政的权力更大,这就会阻碍学校的办学。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行政化、功利化现象严重影响学校培养创新人才以及产出创新成果,这一根本性问题不解决,大学对创新的推动价值就会受到制约。

概而言之,教育创新,坚持教育底线、教育常识是前提,如果连教育的底线、教育的常识都不清楚,那么创新就可能是“无知无畏”了。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回归教育常识、坚持教育底线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这也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制订学校章程的价值所在。如果教育管理者和办学者要追求创新,就应该努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而在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的背景下,其实并不需要太多担心缺乏创新,因为无论是办学者,还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会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这是创新的源泉。而当学校能按教育规律办学,培养创新人才,那么我国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作者: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