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在爱与信仰中发现自我

作者:刘梦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11-17 15:49:11

赖声川:在爱与信仰中发现自我

赖声川。(时鹏 摄)

中国日报网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 刘梦阳) 正值赖声川新编舞台剧作品《十三角关系》等多部经典剧作全国多城巡演之际,先生档期安排不开,面谈遂改为邮件采访。只是几个简单的“QA问答”不足以满足读者了解先生的诉求,因此还是决定补充背景素材,写成访谈稿。正如先生所言:“眼睛只是感官。到底看到什么,看到多少,是心在决定。”就让我们一起用心来体会赖声川,和他的精神世界。

人类的全球性问题:爱是什么?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自今,多少痴男怨女“问世间情为何物”而百思不得其解。赖声川剧作《十三角关系》中的男主角是一个堂堂立法委员,与此同时还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情夫……在多种身份转换中迷失疲累,竟不得不呐喊出这样一番话:“全世界人讲的那种爱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被爱。这世界上每一个人都需要‘被爱’,可是没一个人知道怎么去爱。当我说‘我爱你’时,实际上我是在说‘我想要被你爱’。”

一针见血。

《十三角关系》原版以台湾一则著名桃色新闻为背景,情欲纠葛、自我迷失、身份认同这样的话题可谓是现代“都市病”的焦点问题。该剧1999年在台北首演,2012年复排版在北京启动全国巡演,而今年新编版的全国巡演,启动地点已不再是台北、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赖声川将这部剧带到了他的祖籍故土——会昌,江西东南部的一座小县城,而巡演城市名单里,也多了诸如张家港、潍坊、烟台等非一线城市。

赖声川说:“尽管《十三角关系》故事蓝本取材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台北一件轰动一时的丑闻,但我所有作品的目标是向观众们讲述当下。因此,我不认为这个故事是本土化的,事实上,故事中反映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所以,并不存在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大陆观众的“改编版本”,为了这次巡演我几乎重写了一遍剧本,跟2012年全国巡演那一版有很大不同。这部剧的主题是爱——什么是爱?为什么我们不理解爱?它怎么能如此疯狂?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终究屈服于自己的欲望和自负……”

《十三角关系》在会昌的首演异常成功,三个晚上的演出,场场爆满,“将《十三角关系》这部作品带到我的故乡江西会昌是我生命中值得铭记的事件之一。这部我们通常只会在大城市里看到的戏剧作品,能够在会昌这样的小城演出成功,似乎让我看到了未来千千万万个中国小县城能上演这样一幕的曙光,”赖声川说。

赖声川:在爱与信仰中发现自我

2012年,赖声川在北京。(郭延冰 攝)

修行就是发现自我与追求真理

熟悉赖声川的人应该都清楚,他信佛修佛,这种修行的态度也对其生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我迷失和无根感是现代都市人比较典型的精神困境,赖声川的戏剧作品中也时常出现乡土怀旧和寻找自我的主题,对此,赖声川说:“生活中的迷失是我作品的一个主题,这种迷失感源自对真实自我的了解的深层缺失。比如在《十三角关系》里,为了重新发现自我,立法委员蔡六木与他的电台主持人妻子需要角色扮演来自截然不同社会阶层的身份。诚然,这是多么荒谬可笑,但这也是生活。”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深深得益于佛经教义中“去除概念”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被各种概念性的东西困扰着,比如,必须要买房,必须要买车,必须要有工作……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不会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些。我们被“概念”操控着,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而,一旦你转变心境,你便会发现这些概念原本并不存在。世间万物皆有其本真,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标签。回归本心,追求真理是一名修行者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修行者,我努力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这一点,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赖声川一席话,说得推心置腹。

赖声川学佛30多年。提及赖声川与佛教,不少人会联想到他禅意隽永的剧作《如梦之梦》。2013年,《如梦之梦》亚太巡演时,剧评家陶庆梅称:“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一个深远的旅程,不是新手的探索,而是成熟艺术家自信的自我超越,在题材上,赖声川勇于大量引用修习多年的佛法,在形式上,是他过去所有尝试的总合,并且超越这一切……他又创造了一种新型态的剧场,在中国语文世界中。”赖声川本人也称创作时灵感如泉喷涌,一气呵成,“仿佛是上苍的恩典”。

除此之外,赖声川还应其挚友马修•理查德之邀,翻译了马修及其父亲关于佛教与哲学的思辨对话录《僧侣与哲学家》。前不久,在京城某知名文艺书店举办的读书会还专门讨论了这本书。赖声川回应一部分读者的读后感称:“我并不认为本书作者、我的挚友马修•理查德将这本书的意旨上升到东西方哲学孰优孰劣的讨论层面,佛教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能够更好、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与生命的途径。作者带给我很多灵感和启迪,我相信对于成千上万的读者亦然。”

赖声川:在爱与信仰中发现自我

2008年,赖声川在台北四四南村。(王志伟 摄)

“戏剧创作是门手工艺”

从1985年《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开始,近30年来,赖声川创作了数十部戏剧作品,可谓高产,其中更不乏数年磨一剑的精品之作,像为观众熟知的《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宝岛一村》等,每一部都可谓经典。

“我必须说戏剧创作绝非易事,过程中的满足感很低,因为需要应付无数需要手动精准控制的细节。我想这是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手工艺之一吧!只有等万事俱备后你才能看到你和每个人的劳动成果,这自然是项团队作业。我想让我满足的部分在于我看到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被激发甚至超越了自己的潜能,将每一个抽象概念及故事情节变为现实。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个过程很神奇,一切从无到有。”

看似平平常常的一番话背后,是可贵的“匠人精神”。赖声川将戏剧创作视为一门“手工艺”,用匠人精雕细琢的态度去炮制一部戏剧,这不正是他作品拥有如此多忠实拥趸的重要原因么?佛教禅宗所言“以心传心”,是一种心有灵犀的悟道智慧,而赖声川饱含着热爱,本着一份真挚虔敬,与观众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正是身体力行着这种智慧的修行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