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名市

作者:严玉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10-22 21:23:34

中国日报网南通10月20日电(记者 严玉洁) 近年来,南通海门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工作主题,以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战略,打造教育保障先导区

强化教育的政府职责,这既是多年来海门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抓手。我们以“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名市”为目标,认真履行政府教育工作职责,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健全组织推进机制。将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经常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教师招聘、学校建设、布局调整、学校安全等问题,确保了教育事业各项工作扎实高效推进。制定出台了《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市的意见》等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对符合教育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安排投资计划,把教育用地规划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各地、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主动为教育发展出点子、办实事,逐步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荣”的生动局面。

二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2012—2014年,教育经费拨款分别为14.42亿元、17.32亿元、19.57亿元,增长率为20.08%、13.03%,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42.3亿元、50.78亿元、57.05亿元,增长率为20.07%、12.35%,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012—201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7.44%、27.84%、28.26%,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中南集团累计投入1.76亿元,新建了常乐初中、常乐小学、中南东洲国际初中、中南东洲国际小学等学校。海门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徐有庠教育基金会、欣乐教育基金会、市慈善会以及中南慈善基金会等社会机构,每年捐资300多万元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资助家庭贫困学生,逐步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是健全督导考核机制。把教育督导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证。制定出台了《教育现代化建设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根据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定期对各地、各相关部门教育工作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督导考核,督促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同时,不断加强学校督学责任区建设,实施了中小学督学责任区挂牌督导制度,加强学校过程督导和年度评估,不断缩小校际发展差距,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支持、乡镇配合、学校努力”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均衡发展导向,打造教育公平示范区

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全市教育系统将进一步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未来。

一是推进教育民生工程,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以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市为目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各级各类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严格按照国家、省和南通市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三年来,累计投入6.1亿元,完成新建、加固校舍55.3万平方米,校舍消险率达到91 %。实施了农村学校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累计投入 5169 万元,完成了45所学校运动场地塑胶化改造,到今年底将实现全市中小学塑胶化操场全覆盖。抓住国家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投入7亿元,实施了张謇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工程,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3000多名师生顺利入住,二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明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结合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启动了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机关幼儿园、海门港新区幼儿园、龙信幼儿园、民生幼儿园已投入使用,月亮湾幼儿园、证大幼儿园、浦瑞幼儿园、海西幼儿园、首开幼儿园、临江新区幼儿园等6所幼儿园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海门港新区实验学校正式开工建设,东洲小学南校区、实验小学南校区、弘謇初中、能仁小学等正有序推进,即将开工建设。同时,不断加大信息装备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了《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提升计划(2014—2016)》,投入2400多万元,为全市中小学配备“班班通”交互式电子白板1711套,实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全覆盖;投入1587万元,购置笔记本电脑4685台,实现了全市教师人手一机;17个中小学录播教室、18个数字化学习试点教室及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改造升级等工程正稳步推进。

二是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思路,不断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在高中学段,完成了证大中学、天补中学、悦来中学三所高中重组整合;在职业教育学段,完成了海门中专、三厂职教中心校的资源整合;在义务教育学段,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行政区划调整,稳步推进布局调整工作,实施了树勋初中、余东初中的资源整合,完成了悦来初中、三阳初中、六匡初中三所学校的整合重组,组建了新的悦来初中,撤并了瑞祥初中,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三是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积极构建贫困学生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了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补助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补助金,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三年来,累计发放补助资金3054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3327人次,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因难而失学”的目标。认真落实中职学生减免学费政策,累计减免学费4346万元。同时,积极保障弱势群体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建立了外来人员子女、三残学生入学保障机制,按照“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加大公办学校接纳民工子弟就学力度,确保外来务工子女10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凡符合条件的均与本地学生同等享受各种免费、补助政策;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办法,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7.98%。

三、启动改革创新引擎,打造教育改革试验区

把构建健全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关键举措,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转型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深化学前教育共同体管理机制。我市现有省优质幼儿园33所,占比为76.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9.1%。组建了5个学前教育共同体,构建起以市区优质幼儿园为领头雁、乡镇幼儿园为群雁的学前教育“雁阵式”发展新机制。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发展方向,大力实施民办幼儿园扶持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引导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启动了幼儿教师支教工程,近两年,选派了21名市区幼儿园优秀园长、骨干教师到农村民办幼儿园担任支教园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深化义务教育集团法人治理机制。以市区学校为龙头,组建了12个义务教育管理集团,将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集团管理,实现了优质资源全覆盖。积极探索义务教育法人治理和组织运行机制,健全了义务教育管理集团章程,逐步建立起以集团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的新型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行“单位人”到“集团人”改革,以集团机制破解职称评定、岗位设置、教师流动等难题。设立了集团学科(名师或名品)工作室,落实教育管理集团的办学自主权,提升集团运行活力。

三是深化高中教育校际联盟发展机制。坚持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发展方向,鼓励高中学校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优势,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环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启动了高中学校“创星晋星工程”,积极推动普通高中在学科联盟的基础上向校际联盟深度迈进,开展管理互通、研训联动、项目合作、质量同进等活动,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的共享,增强校际间广泛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四是深化职业教育校企联盟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国示范”项目和“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创新“引企入校”、“校办企业”、“行业协会入驻”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搭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创新发展、多方共赢的平台,深度推进校企联盟发展。同时,整合开放大学和社区教育资源,构建以开放大学为龙头,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健全考核评价和人事管理一体化机制,形成“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社会教育新体系。近三年来,从业人员年培训率分别为55.25%、53.3%、56.86%。

四、完善教师成长体系,打造优秀人才集聚区

坚持把人才强教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战略,创新教师成长路径,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是切实提高师德修养。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正确的师德认知、自觉的师德养成、积极的师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志存高远,乐于奉献,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加强师德典型引领,弘扬高尚师德,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通过开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社会敬佩的老师”、“最美乡村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引导教师从“生存职业”向“生命志业”转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六条红线”“十项禁令”,大力实施教育行风提升工程,严格执行师德失范“零容忍”,健全师德档案制度、优化师德考核、评价、问责机制,出台了《教育行风准则》、《教育行风准则实施问责办法》、《教育行风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治理学校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教师的日常行为提出了明确的底线要求,对有偿家教、收受礼品礼金、体罚和变相体罚、招生乱收费等侵害教育肌体、损害教育形象的“毒瘤”,动手术、出狠招。

二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坚持“让每一位教师都发展,让优秀教师卓越发展”的理念,整体规划教师成长体系,构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阶梯式成长系列。创建了20个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专业引领作用,形成了有益于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活力机制,使其成为培养城乡优秀教师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成立了教师研修中心,通过“群体学习式”、“骨干带头式”、“专家引领式”、“错位发展式”等多种培训方式着力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形成了研究—指导—培训—管理的联动机制。组建了全国新教育培训中心,每年举办两次全国新教育实验海门开放周活动,每年都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00多名新教育实验区代表观摩我市素质教育实施成果,有力提升了海门教育的影响力。开展了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项目,加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我市教师队伍中现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3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5人;南通市第四期“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6人;教授级高级教师6人;在职特级教师19人;南通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65名,高级教师1080名。

三是促进教师均衡配置。充分发挥义务教育管理集团、幼教共同体等城乡教师流动的平台,科学规划、设计区域教师流动制度,加强并完善了校长轮岗交流、市区骨干教师到农村挂职支教和农村教师到市区学校“顶岗”学习等制度,使教师逐步由“学校人”向“集团人”转变。按照省两个15%的要求,2015年暑期,义务教育阶段共交流教师 422人,近三年共交流校长、教师1077人。探索实施了音体美教师“走教制”,鼓励高中选修学科老师根据学科结构和选课情况,开展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同时,以高中联盟校、义务教育集团、幼教共同体为单位,组织“卓越教师讲师团”定期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通过专题讲座、上示范课、校本培训和互动指导等形式,开展“公益助教助学”活动。

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打造学生发展先行区

加强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为孩子提供多元自主成长空间。

一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和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出台了《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督导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了德育研究室,积极构建主题德育课程体系,大力开展“每月一事”“日行一善、月习一德”、“八礼四仪”等活动,全面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开展了“作业革命”,实行学校“课后作业审批制”。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深入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启动了“三个一”行动,即每天早上一节晨炼课、一节大课间活动课和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人掌握一项技能以及引导学生养成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推动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向社会开放,大力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出台了《足球改革三年行动规划》,完善了全市球类俱乐部联赛制度,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覆盖到全体学生,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氛围。实施体艺科技1+X项目,1是指基本技能,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因素,确保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X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修的技能,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切实打破“上了十几年体育、艺术,却没掌握一项技能”的怪状。

二是构建绿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观由“成才”向“成人”转变,加强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把强健体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促使人才培养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 积极构建绿色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中小学学生成长绿色评价指导意见》。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全面实施过程性评价,切实增强每个学生的进取自信心和学校的发展自信心。

三是深化课堂课程改革。以新教育实验“卓越课程”和“理想课堂”建设为抓手,深度推动课程研发与课堂变革。以变革课堂生态为核心,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在全市打造“兴趣课堂”“活力课堂”“智慧课堂”“高效课堂”“技能课堂”等理想课堂形态,促使学校办学从“知识为本”走向“成长为本”,切实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选课走班”式的课程实施模式,打破原来固定的班级学习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合适的社团课程,实现 “我的课程我做主”,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张“私人定制”的课程表。深入推动“卓越课程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新教育卓越课程体系,研发推广了以“五大精品地方课程”、“百部影视、百首名曲、百幅名画、百个儿童剧”为代表的一批独具特色的、高品位的课程成果。

(编辑:高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