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热议习大大访英:英国隆重欢迎习近平是明智之举

作者:刘世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10-19 16:57:37

外媒热议习大大访英:英国隆重欢迎习近平是明智之举
 
2006年,伦敦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英国有不少中国元素,中国城、孔子学院、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灯笼节、汉语桥中文比赛、大英博物馆举行的明代文物展、“九九乘法表”走进英国小学课堂等,都是中英友好的纽带与见证。这是2015年2月22日,身穿京剧服装的演员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新春花车巡游,庆祝中国农历羊年春节。(新华社记者 韩岩 摄)

中国日报网10月19日电(刘世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0月19日启程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英国社会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多家外国媒体认为,在此次访问中,经贸合作将是中英双方重点讨论的议题,部分原因是经济乏力的英国十分重视中国潜在的商机。外媒同时指出,也正因为英国需要中国的商机,英国隆重欢迎习近平是明智的决定。许多外国网友则表示,中英两国加强合作是互利共赢的明智之举。

***经济议题成各方关注焦点

美国《纽约时报》日前就习近平访英和中英关系采访了英国华威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学系教授肖恩·布雷斯林(Shaun Breslin)。

布雷斯林认为,习近平的此次访问是自2005年后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到访英国。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十分频繁。作为两国亲密关系的信号,卡梅伦和其他几位英国高官今年数次表示这将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开始。英国积极接触中国,有着直接而清晰的目标和议事日程,那就是成为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对中国最为开放的国家。

布雷斯林指出,英国政府希望借习近平此次访英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是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其次是力图涉足中国的金融业,中国经济目前正越来越依靠服务业,英国认为在这一领域有自己发挥的空间;第三个领域是人民币国际化,英国希望成为中国的金融服务中心;第四,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为英国获得更多的中国投资。

英国公众也期待随着习近平的访问,将会有更多的投资纷至沓来。另外,签证问题也是英国公众比较关注的议题,英国期望和美国一样,能够与中国达成10年旅游签证的协议。

***“英国多年来最重要的外交来访”

英国《金融时报》19日发表社论文章,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9日晚将飞抵英国,开启有望成为英国多年来最重要外交来访的行程。英方精心策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习近平将在白金汉宫下榻,乘坐皇家马车,罕见地对英国议会上下两院的大约600名议员发表演讲,并在英国首相卡梅伦的陪同下访问曼彻斯特。

不过,此次访问的关键意义超越迎接习近平的皇家排场,也超越他的随行人员可能签署的交易。此次访问必将标志着英国从根本上重新校准自己的大国关系。文章分析称,潜在商机的规模意味着,英国本周应该铺上最鲜艳的红地毯欢迎中国领导人。

文章还指出,英国带头申请加入亚投行,为其他西方国家加入该行铺平了道路,这对中英关系起到了巨大的提振作用。

***英大学生期待了解习近平访英详情

英国广播公司(BBC)18日报道称,英国大学生期待了解更多习近平访英的详情。在伦敦大学学院修读艺术的约瑟夫和埃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知道习近平在访问期间将宣布中国增加对英国投资,但对于有关内容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批评英国政府就习近平访英的对外公布不足。

约瑟夫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故此他赞成中英加强经贸合作,只是有些担心来自中国的投资会过分集中,例如,很多中国资金都流向英国的房地产领域。因此,他希望随着习近平抵达英国访问后,英国官方可以向公众解释更多中英合作的细节。

***海外网友:中英加强合作是双赢之举

美国网友SwineFlew2:英国人知道,如果他们能获得更多外部投资,就将有更多工作机会。中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英国可以提供帮助,因为英国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可以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帮助中国。因此中英两国互相需要彼此。

英国网友Grace:加强关系对双方来说都是正确的决策。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在这一点上是有远见的。2007年到2008年,当西方经济陷入危机时,中国经济前来驰援。大多数欧洲国家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经济关系,尤其是德国和法国。事实上,英国起步较晚,不过现在正奋起直追。

英国网友Go Green:很高兴看到中英两国加强合作,拥有更紧密的商业关系。冷战已经结束很久了,贸易合作是双赢决策。

美国网友loli:英国是成熟的文明,有悠久的文化,中国也是。两国知道该何如交流和对话。而美国就像一个满是力量和肌肉的年轻人,却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布莱尔政府只知道一味跟着美国走。卡梅伦政府比较明智,知道应该从中国获得更多的信任。

英国网友Humble:谈经济合作是件好事。中国的人权问题应该留给中国自己解决。我们西方社会也有如此多的问题,其他国家也不会来干涉。

(编辑:周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