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美“拼妈”差别:为孩子还是为自己

作者:刘秀英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9-16 11:50:13

比较中美“拼妈”差别:为孩子还是为自己

8岁的肖茜雅在自己的书房里,身后是她最喜欢的课外读物(2014年4月21日摄)。家在北京的二年级学生肖茜雅有很多课外读物,尤其喜欢动漫画和迷宫类的书。茜雅的母亲非常支持孩子读书,也没给她报太多的课外班,让她拥有较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中国日报网9月16日电(刘秀英)“拼妈”(pinma 或 mompetition)在新开学季总是流行热词。“拼”是有对手的,是一场比拼。现在“拼妈”这一概念已经被泛化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中。那我们就看一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别,在比试中吸取彼此的长处,这应当是“比试”最人性也最高效的诉求。

“拼”字在中文中一般有两解,一是合在一起,二是不顾一切地干,比拼。不管拼的是中国妈还是美国妈,“拼妈”中的“拼”很显然是后一种意思。它是一种比试,是与他人的一场竞争,是类似于“拼命的拼”。

不可否认,就孩子的成长历程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孩子的人生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可低估。一定要让下一代彼此的人生分个胜负的话,家庭教育或者是说妈妈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教育与其他的投资行为是不同的,并不是父母付出越多,收获越大。如果父母不懂教育规律,以错误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父母投入得越多,对孩子的伤害越重。所以说,如果我们暂且把母亲为孩子成长的付出视作“拼”的话,要想“拼”有收获,就要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拼”的战术。

扶持与介入

有人把中国妈妈“拼”的内容总结如下:下菜场,上课堂,做蛋糕,讲故事,教奥数,讲语法,改作文,做小报,懂琴棋,会书画,搜攻略,找景点,提行李,拍照片,想创意,搞活动。不论从这种总结中,还是通过观察现实生活,我们会发现中国妈妈拼得越厉害介入孩子的生活越多,甚者会代替孩子生活,比如把应当由孩子做的事情承担起来,代替孩子完成手工作品,替孩子写发言稿,给孩子当小干部拉选票等等,以获取孩子的表现好于其他的同学。

在美国的“拼妈”中,大部分妈妈不会越俎代庖,他们更多地是扶持孩子,给孩子提供机会,比如说给孩子提供实习的机会、去世界的贫困国家做志愿者的机会、认识某个人或组织的机会,等等。即使是以最像中国“拼妈”所做的带孩子做研究的方式帮助孩子,也通常是采取将孩子引导进入自己的学术领域或工作领域的方式,帮孩子搭建更专业的阶梯,而不是替孩子做。

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离开父母成为独立的个体,给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而不是父母无限度地挤占孩子的人生,这样的做法是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的。中国妈妈的做法可能会收获孩子满脸骄傲地说“我妈妈带我做的手工是最好的,她会弹钢琴,还会给我带全班最好看的便当饭盒”,但是在攀比妈妈的同时,孩子自己在哪里呢?

孩子想法与父母意志

中国的“拼妈”往往会竭尽所能将能为孩子做的都做了,包括替孩子做许多选择。她们打着的旗号往往是“为孩子好”。在这个旗号下,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的规律往往会败于父母的意志。如果母亲提出为了孩子能上某所学校让孩子上某个课外班,孩子提出异议,往往会被妈妈否决。在美国,妈妈们可能更多地尊重孩子们的道路选择。

中国妈妈对于教育的重视是值得弘扬的,但是观念上还应该向西方的妈妈学习,摆正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缩小在教育上美国与中国的差距。《虎妈战歌》一书曾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让中式教育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的优劣性在美国甚至全球引发了大讨论。

实际上,中式教育的严格要求以及西方教育强调的独立自主相结合,才会让教育更加相得益彰。“拼妈”才是拼出了更高境界。

(作者:刘秀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