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三次会议在欧盟成功举办

作者:付敬 郜爽 来源:中国日报
2015-09-16 06:14:43

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三次会议在欧盟成功举办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欧盟教育、文化、青年和体育委员瑙夫劳契奇共同主持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三次会议,在会议中他们共同为欧盟学校孔子课堂揭牌。 中国日报 付敬

中国日报布鲁塞尔9月15日电(记者付敬 实习记者郜爽)当地时间9月15日下午,三百多位中欧各界人士齐聚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厅,共同参加由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欧盟教育、文化、青年和体育委员瑙夫劳契奇共同主持的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三次会议。

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三次会议的主题是“多元多彩,互鉴互荣”。刘延东与瑙夫劳契奇共同签署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三次会议联合声明》,为欧盟学校孔子课堂揭牌,同时他们还为“中国精彩无限”有奖征集活动获奖者颁奖,并会见了中欧青年代表。

在主旨演讲中,刘延东说四十年来,双方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合作领域不断地拓宽,交流渠道日趋丰富,表现出机制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她说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欧关系和中欧高级别的人文交流对话机制,认为今年适逢中国欧盟建交40周年,中欧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此次中欧高级别的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召开十分及时,对中欧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将进一步增进中欧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刘延东还说李克强总理也十分重视中欧人文交流,在前不久的6月份举办的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上,李总理强调人文交流是中欧合作的重要支柱,希望双方发挥好机制的统领作用,不断地夯实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

“三年前,我与瓦西里乌女士共同主持了首次的机制会议,在欧盟第二学校种下了中欧友谊树。三年来,中欧友谊之树茁壮成长,人文交流充满生机,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中欧关系的三大支柱,”刘延东说。

她说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关系基准好、利益的契合点多,只要双方秉持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那就可以完全超越发展阶段、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异,使四大伙伴的关系能够落地生根,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高的水平。

欧委会委员瑙夫劳契奇在主持对话活动时称人文交流已经在中欧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他说中国人和欧洲人有许多共同的重要文化价值观,如家庭的重要性、社会责任和忠诚,而中欧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但这并不是冲突。

“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说,人们可能通过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但最终我们还是能够相安无事,”瑙夫劳契奇说。

他也认为中欧人文交流硕果累累;着眼未来,他说双方应该在文化外交、推动地区和城市文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双方应该在青年活动和语言学习方面强力推进。

作为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受益人,四川大学教授、前副校长石坚深有感触。他长期从事中欧关系研究,因而他被遴选为中方受益人代表向中欧双方领导人汇报。

在汇报中,石坚教授说,我们理解的人文交流对话,应是中欧民众间的相知相识,这是双方理解与信任的前提,也是推进中欧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

石教授介绍说,自2013年10月以来,他的团队先后在欧洲4国6校进行了欧洲大学生对中国的认知调研,以此来了解欧洲青年,特别是欧洲大学生,如何认知当代中国。从调研结果看,90%以上的欧洲大学生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认知,61%以上来自互联网、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只有不到40%来自学校的课堂学习和讲座。也就是说,媒体(包括新媒体)、信息传播在欧洲青年认知中国渠道中占绝对优势。

同样,石教授说在中国这样的认知差异也相应存在。中国的青年和民众,对巴黎、伦敦、柏林有更多的认识,甚至熟知德国汽车、法国香水、西班牙足球。但对欧洲一体化,或者对欧盟知之甚少。2013年,在成都5所高校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认知欧盟的信息渠道,与欧洲大学生相似。

刘延东说,去年双方人员往来接近600万人次,首次超过中美人文的往来规模;平均每天约有一万六千人、70多个航班穿梭于中欧两地之间,中国和欧盟国家还缔结了560多对友好城市的关系、省市关系。

“蓬勃发展的人文交流汇集双方民众的衣食住行、加深了对彼此灿烂文明和历史积淀的认同。特别是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立以来,双方的交流合作收获了累累硕果,”刘延东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