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建交40周年:未来十年有机会琴瑟和鸣吗?

作者:付敬 来源:中国日报
2015-05-04 20:26:00

中欧建交40周年:未来十年有机会琴瑟和鸣吗?
2014年3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右)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合影。(新华社 庞兴雷摄)

1975年,当大多数中国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着的时候,欧洲人民已经在享受比中国人现在生活水平还要高的生活。而就是在这个时候,中欧决定携手,共同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

当时正值美苏争霸,出于对世界格局的不满和向往和平的共同夙愿,相隔万里的中国和欧共体走到了一起。建交40年,中欧双方都经历了深刻变革。

现在的中国人民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出国工作旅游也成了家常便饭。许多人甚至想方设法的去减肥或者是通过更加健康积极地生活方式来保持身材。

而欧盟也从1975年最初的法德意荷比卢西欧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今天涵盖了欧洲28国5亿人口的欧洲联盟。

虽然乌克兰形势比较棘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欧盟东扩的进程。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也将一步加快中国向西对外开放的步伐,将中国与亚洲各国,乃至与东非、中东和欧洲联系得更加紧密。

5月6日,中欧将共同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纪念中欧建交40周年,中欧双方领导人也会回顾过去四十年双边关系取得的成就并对今后如何近一步加强双边伙伴关系发出新的信号。

很多欧洲学者把中国比作欧盟遥远的邻居,那么在中国向西、欧洲向东开放和一体化过程中,双方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和对方,发掘更多的相通之处。近年来中国已经开始为这个目标做了很大努力,比如在欧洲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演出帮助欧洲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个一如既往热爱和平的民族。这些活动的宣传海报已经现身布鲁塞尔的大街小巷,而更多的活动也将接踵而至,共同庆祝2015建交大年。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委会副主席Federica Mogherini将于5月6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庆祝活动。在其访华期间,她也会同国务委员杨洁篪进行高层战略对话。在布鲁塞尔,由中国驻欧盟使团和欧洲对外行动署共同举办的建交招待会也将迎来欧委会主席Jean-Claude Juncker的到来。

中欧投资协定第六轮谈判将于六月上旬如期在北京展开,双方都希望本轮谈判可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投资协定谈判的积极结果也会为今后双方开展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铺路架桥。

同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出席今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峰会,和欧盟领导人一起商讨双方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以及如何具体落实去年习近平主席访欧时提出的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在回顾中欧四十年重大历史性时刻的时候,中国驻欧盟使团杨燕怡大使首先肯定了习近平主席去年对欧洲的访问以及他对于双边关系作出的重要解读。除此之外她还提到,1975年5月6日,中国外长乔冠华和欧共体委员会副主席Christopher Soames在北京的谈判绝对是值得历史铭记的时刻,正是在这一天中欧双方达成共识,正式确立外交关系。而杨燕怡当时刚刚大学本科毕业,开始她的外交生涯。

除了政治互信的不断加深,中欧经贸往来也十分频繁。得益于中国和欧盟分别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双方都从与对方的经济合作中受益匪浅。虽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格局变化很快,但不可否认,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这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欧洲先进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资本和广阔的市场所带来的机会。

所有的联系和结盟归根结底都是人员的相互流通。就像前任BBC记者Alex Kirby所说,1975年的时候欧洲对中国还基本停留在想象阶段,而现在有70多条直飞航线连接着中国和欧洲大陆,更不用提正在规划中的更多的直飞航线。

中欧过去四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太多,不可能在这里面面俱到、一一列举出来,但是少数不愉快的经历却同样重要、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中欧贸易纠纷便是中欧贸易往来中常年存在的一个消极方面。虽然双方都承认贸易纠纷数量在持续上升,但欧盟一直用十分激烈的手段遏制中国纺织品和太阳能产品的出口,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这段时间,这也让中国十分头疼。

另一个方面则是在重大政治决策上,欧盟一直是美国的追随者。例如美国在1989年对中国发动经济制裁时,欧盟就持支持态度,随后中欧关系于1992年正常化。此外,在对中国武器出口限制和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上,欧盟也坚定地和美国站在了统一战线上。

同样我们也会一直记得1999年北约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投下的那五枚炸弹致四名中国人死亡,21人受伤。欧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所以这样的悲剧也是我们回顾历史时不可不提的,特别是当今年全世界都在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

在商定中国日报欧洲版纪念中欧建交40周年特别版内容的时候,我报驻欧洲分社社长纪涛和我都非常希望能够邀请一些专家为我们供稿,以他们独特的见解对中欧下一个40年做一个预测。

但经中国日报资深编辑Ravi Shankar提醒,40年的预测未免有些不太现实,他提议预测中欧关系在未来十年内的发展,这样的跨度会更实际一些。根据他的建议,我们请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人民币和欧元的未来命运进行预测。乐观的同时他也十分谨慎,表示欧元将会保持稳定,而人民币则会变得更加国际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Paul de Grauwe更是乐观的预测未来十年人民币将会成为最接近世界货币的币种,欧元紧随其后。

我认为,欧盟会把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看成是削弱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力量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个举措也会提高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在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后的全球财政改革中的话语权。欧洲各国争先恐后加入中国倡议的亚投行就是体现欧盟支持该举最好的例子。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还需提升其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便吸引更多的欧洲青年来中国求学。为此,中国一定要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并建造更多的大学。除了英国、法国和德国外,这些有着千万人口的欧洲国家也可以在国内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省市,将其配对,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所有这些举措当然都是需要花很多年才可以慢慢实现的,但如果中国想要提高自身软实力来匹配其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这是一步必走之棋。同时,欧洲已经为中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就这一点,著名作家金韵蓉也认为,文化和教育无疑为中欧人民追寻幸福搭起重要桥梁。

与此同时,中欧也因共同面对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被自然而然地连在了一起。当中欧刚刚建交之时,欧洲就已经开始应对环境污染问题并将重点放在通过限制经济增长来改变发展模式上,而这正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如果欧洲人民可以和我们分享其治理经验并传授先进技术,这将会是一个双赢局面。在为中国日报的特别供稿中,1975年还在美国攻读其硕士学位的现任欧盟驻中国大使Dietmar Schweisgut也对该观点表示赞同。

除了货币、教育以及环境污染话题外,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通过高铁穿梭于中国和欧洲的主要城市。就目前来看,正在试图用高铁连接北京和莫斯科的中国无疑已经开始付诸这一宏伟蓝图。而如果欧洲人民也对这个提议表示赞同的话,那么此举将打破传统套路,使中欧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本文是中国日报欧盟分社首席记者付敬为5月1日出版欧洲周刊撰写的封面文章,为中欧建交四十周年特别报道文章之一。欧盟分社郜爽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