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5月12日电 俄罗斯连塔网5月8日刊文讲述了俄罗斯女孩安娜如何成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适应了中国,并在这里生活的故事。
决心融入当地文化
安娜出生在俄罗斯基洛夫,中学毕业后去莫斯科读书。她争取到了在美国学习工作的资助金,却没办下签证。不过安娜还是决定走出国门,并最终选择了中国。起初她呆在北京,当时她不会讲中文,因此工作的选择范围局限于教俄语和英语。她选择了教3到6岁的孩子英语。
后来,安娜搬到了上海,她意识到自己头一年在中国的生活“不够本地化”:只吃自己习惯的食物,只和外国人交际,在工作中说的是英语。这里的外国人分成两大类:一类可以生活多年但不学任何汉语,吃披萨和汉堡,与欧洲人来往;另一类则融入了当地文化。在这里生活的第二年伊始,安娜决定要留在这个国家,至少近几年要待在这里,所以开始她学习中文。此外,她开始了有趣的尝试,去住在中国家庭里。
安娜发现,中国的食品比欧洲便宜得多,分量也大,不过她不会每天都吃中餐。中国人吃的很多东西她都不习惯吃,比如凤爪、猪软骨等等。在这里,她头一回尝到了驴肉。
能“靠脸吃饭”
同样的经验和知识,中国付给外国人的薪水比给当地人的多。这里经常为“白人脸”埋单,如果一家公司有欧洲人工作,那就非常体面。安娜称,还好在教育领域她和中国人不是竞争对手,寻求的空缺和工作条件不同。
中国人非常喜欢浅色头发、白皮肤和蓝眼睛的外貌。安娜符合这些描述,经常发现有人在看她并给她拍照。有时候她会被询问是否允许,但更多时候没被问过。曾有人把照相机直接对准她的脸,如今她也习惯了。
中国的待遇给了她更好的生活
中国人对婚姻的看法完全不同,离婚较少,父母和家庭的意见比在西方国家重要。他们的婚姻像是契约,一个人和你生活在一起的终身契约。中国女性比男性少得多,而这影响着他们的性格。
在选择伴侣时,中国人更注重的不是感觉,而是物质状况,比如社会地位是否接近,工作怎么样,是否有车。中国人可以在头几次约会时就谈婚论嫁。安娜说,有人刚和她交往就想带她见父母,这让她很震惊。
中国人在教育上的花销非常大,在这里养小孩要花很多钱。安娜刚到中国时就明白了在这里教育有多重要,中国人积极地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其中。
中国人认为,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应当用来掌握必备知识和技能,旅游、交友和享受生活可以以后再做。
安娜也同样把大部分收入花在自我提升上,比如进修深造,上新课程,在职业中成长,学习汉语。当安娜说,在俄罗斯教师的月收入约合2000元人民币时,她的中国朋友震惊不已。
她通常早上去学汉语,然后上班,之后和朋友待在一起。安娜说,起床的时候就想着,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在等着她。这种生活方式她非常喜欢。这里提供给她的待遇令她能够经常旅游、在国际学校念书、经常练习外语、为将来制定计划。
在俄罗斯时,她甚至不敢想象能有这样的生活。
中国比俄罗斯更安全
安娜度过了所有适应新国家生活的阶段:从欣喜若狂到深感失望。很多东西在报纸和电视上看不见。比如,中国人对数字的迷信。数字“4”的发音像“死”,因此中国人竭力在电话号码和汽车牌号上避免这个数字。
中国各地方言非常不一样,南方人时常不明白北方人说话,这和菜系一样。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饭菜。比如上海菜更酸甜,四川菜更辣。安娜说,当她说到在俄罗斯大家都讲一种话且饮食也相似的时候,中国人总是感到惊讶。
安娜说,家人曾对她选择中国感到不高兴。几乎没有朋友完全接受并支持这已决定,如今一些人却开始羡慕她。
一年半以来,安娜回过一次俄罗斯。在祖国她却感到精神紧张,在家呆了三天未出门。她说,在中国从未在街上看到过醉汉,这里更安全。
安娜认为,虽然在这里的生活一切都好,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阶段,远非最终目标。这是个非常棒的起步平台,但在这里自己将永远是外人,即便精通语言并和中国人结婚。这个国家有她永远无法理解的地方。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