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腕表、智能拐杖、智能轮椅等智能养老产品不断涌现,然而,老年人在使用时,却面临“门槛高”“难伺候”“不好用”等问题——
智能养老,好产品应懂老人心
齐捷老人希望,高科技产品在设计的时候能够多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好地为老年人所用。张清华摄
□记者 张清华
今年春节前,省会市民陈先生为82岁的父亲购买了一款智能腕表,它不仅能监测心率、提醒用药,还能准确定位、紧急求助,同时兼具通话功能。“父亲年龄大了,我又不能长时间陪伴在他身边,希望通过智能腕表实时掌握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智能腕表、智能手环、智能拐杖、智能轮椅……如今,智能养老产品不断涌现。然而,记者在省会采访时发现,许多老人觉得这些产品“门槛高”“难伺候”“不好用”。智能养老产品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真正为老年人所用?
做好智能养老产品,需倾听老人诉求
令陈先生没想到的是,刚给父亲买了智能腕表,就发挥了大作用。一天早上,陈先生的父亲出门遛弯时不慎跌倒,老人拨通了智能腕表上的急救键。接到父亲的求救信息,陈先生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使父亲得到了及时救治。
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养老产品,应用到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赢得叫好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我视力不好,智能腕表显示的数字太小,每次都要求助别人帮我看测试数值。”年过九旬的齐捷老人告诉记者。老人还说,智能腕表防水性很差,每次洗漱时得摘下来。人老了记性不好,他出门时经常忘戴。
“我耳朵有些背,每次接打电话都特别费劲。”83岁的翁大妈对记者说,儿子给她买了一款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手机,但是音量设置和一般智能手机几乎没有差别,手机的屏幕和字号也太小。
“我们老年人渴望接受新鲜事物,渴望融入社会,但是有些产品门槛太高。”齐捷老人抱怨说,现在好多产品功能很多,但需要他们学习上网、拍照等,花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能够学会。
“老人对智能产品的接受能力肯定不如年轻人。”79岁的杨大爷认为,这些智能产品在研发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的接受度,尽可能简单易操作。
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教师董瑶表示,研发和推广智能养老产品,应该更多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目前,很多智能产品在研发前市场调研不足,这也是形成需求和生产脱节的原因。
董瑶和她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智能养老产品的研究开发。目前,他们研发设计的智能养老机器人能够进行异常行为监测,同时提供语音提醒等智能化服务。
为使这款智能产品真正为老年人所用,春节前,该校智慧养老实践小分队前往沧州市东街养老院和唐山市丰润区福源老年公寓开展调研活动。在调研中,很多老年人提出,机器人监测老年人脉搏、血压等生理情况时,应该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的功能。
“我们的研发团队将结合本次调研结果,设计研发生命体征感应系统,以满足老年人的这一需求。”董瑶说,他们在后期研发中还会有针对性地征求老年人的意见,使设计的产品更实用更方便。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除了生活服务,老年人对文化学习、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同样强烈。然而,目前市场上满足老年人这些需求的智能产品相对较少。看戏机、收音机等老年人常用的电子产品,大多功能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现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此,专家建议,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大这方面的研发力度。
安全性难以保障,行业标准亟待完善
近日,省会市民田先生想为父亲选购一款智能手环,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为老年人开发设计的手环类产品多达几百种,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同类产品太多了,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知道该选哪种好。”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促进老年产品用品升级,支持企业开发为老年人服务的产品用品,研发老年人乐于接受和方便使用的智能科技产品等。在政策助推之下,智能养老产品掀起了新一轮的市场热潮,但同时也突显了缺乏行业标准的问题。
“目前老年产品的行业标准覆盖尚不全面,整体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智能养老产品,受益于新技术的发展,迅速走向市场,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智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就无法保障。”省老年事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孙鸣改表示。
省会市民马大爷曾买过一款智能腕表,通过腕表测试心率和在医院测试对比,数值有一些差别,让他感到很是疑惑。
一位从事智能养老产品生产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手环类产品很难紧贴手腕,它得到的数据并不准确。如果要收紧手环,那么用户的穿戴体验就会下降。目前的手环研发者一般通过算法减少误差,但效果并不太理想,一些数据并不具有参考性。
“智能养老产品的标准化工作亟待展开,制定智能养老产品行业标准一定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孙鸣改说,应该根据产品质量和性质、服务对象特征等,对生产、销售、服务等标准进行分类规范,制定智能产品的制造标准和管理规范,推动整个行业规范化发展。他建议,应该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产品,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价格指导。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