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垒,绘好“一张图”
——三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一体化发展
图为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收购的黄骅港综合港区多用途泊位。(本报资料片) 崔文凯摄
□记者 刘清波
以资本为纽带,津冀港口“联姻”,一个世界级港口群呼之欲出;
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河北省的产业园内产出了首批“北京药”……
三年来,京津冀三地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破除行政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加快实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
港口“联姻”迈向“世界级”
——三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建立统一的区域大市场
三年来,渤海之滨的港口之间频繁上演“联姻”好戏。
2月9日,沧州港务集团同天津港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黄骅港投资建设码头及物流项目,实现两港业务联动。
事实上,这已是两年多来津冀港口之间的第三次牵手。
2014年8月,天津港集团和河北港口集团成立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这次合作使两省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打破了港口区域壁垒,建立了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2016年12月27日,天津港集团和唐山港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有助于大力发展集装箱协同业务,着力提升区域港口国际竞争力。
然而在以前,渤海湾沿岸各港口曾一度各自为战。天津与河北港口之间在航道规划、腹地建设、陆路运输补贴政策等方面暗自较劲、争抢运输资源,恶性竞争造成两败俱伤。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两省市都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天津港集团董事长张锐钢表示,双方各有特色优势,组建合资公司,可以避免发生恶性竞争,实现协同发展。
终于,两地开启合作共赢模式,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姻”一次又一次在津冀之间上演。双方港口由竞争迈向竞合时代。
在未来,环渤海将形成天津港为中心,以唐山港、黄骅港为两翼的合理港口布局,实现津冀港口之间的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一个世界级港口群将崛起于渤海湾。”张锐钢说。
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而言,京津冀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更突出、更复杂,三地之间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
三年来,京津冀下决心破除行政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实现要素充分自由流动,推动建立统一的区域大市场。
投资一体化——京津冀跨区域组建了一批市场主体,除了津冀港口实现“联姻”外,三地还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
交易一体化——北京与承德开展跨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京津冀技术交易河北中心加快建设,石家庄科技大市场与京津实现了信息共享、实时发布和标准统一。
运营一体化——河北与京津联合开通了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河北机场管理集团纳入首都机场集团管理。
三年来,在不断打通梗阻之后,京津冀之间的资本、技术、产权等要素正逐渐实现自由流动。
创新模式河北产出“北京药”
——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实现三地良性互动、一体发展
在沧州渤海新区笔直的6车道路旁的标牌上“北京大道”4个字格外醒目。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揭牌前,当地将“化工大道”改成了“北京大道”。
前不久,产业园内的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开始了试生产。产品虽然在河北省的产业园内生产,但依然保留了“北京身份”。
“公司拿到的是北京市食药监局通过异地监管方式发放的试生产许可证。”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经理冀伟伟激动地说,公司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实施许可、认证、监管,这在全国开了先河。
这是京冀两地创新机制,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的结果。体制的创新,打破了阻碍北京医药企业外迁的壁垒,省去了跨省(市)转移的审批环节,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截至目前,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扎堆落户的京籍药企达到50多家,已有10多家开工建设,2家进入试生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面对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束缚,迫切需要像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这样,不拘泥于过去的条条框框,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实现三地良性互动、一体发展。
三年来,廊坊市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区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在永清共建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跨越京冀两地行政区划,河北省怀来县和北京市延庆区把分属两县区的27个乡镇圈定在同一规划下,共建“延怀河谷葡萄酒乡”……创新体制机制,让京津冀理顺了发展链条,为企业流动和区域发展加油助力。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认为,“京津冀现在‘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已经开始打破。”
2016年,全国第一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更是进一步打破了三省市各自“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三年来,一个区域发展新格局在京津冀大地上加速形成。
点击进入专题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