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25日电 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AI脉搏”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跳动。在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深圳正朝着“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先锋城市”目标稳步迈进。
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近年来,深圳抢抓“AI产业化、产业AI化”战略机遇,坚持“政策牵引+要素供给+生态培育+场景赋能”,人工智能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形成“场景应用最开放、算力供给最普惠、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在深圳,传统制造业优势与人工智能正在结合。2024年上半年,深圳工业重镇宝安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7.6%,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400家。到2024年底,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600亿元、同比增长约35%,人工智能企业超2800家。
与此同时,深圳正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业。“AI+城市治理”“AI+教育”“AI+审判”“AI+诊疗”……深圳在“AI+千行百业”这条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目前,全市公园已引入十余种人工智能产品,包括咖啡机器人、智慧跑道、巡逻机器人、地埋式分类垃圾桶等。开展的车载视频智能巡查应用试点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物流车、网约车等营运车辆车载移动视频资源,对全市主次干道10类城市管理问题开展智能识别。
深圳以教育“数”林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已构建了18个主题库与专题库,治理数据量超过2亿条,赋能近20项教育业务场景,服务于全市2940所学校、约260万学生和27万教职工。
深圳法院于2024年6月上线的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打通了立案、阅卷、庭审、文书制作四个核心环节,实现了85项流程的智能化,法官只需简要输入需求或一键操作,系统就会自动生成内容供法官参考,截至目前已覆盖占当地审判案件总量95%的民商事、行政审判案件。
今年8月,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城市级全域智慧医疗大脑“医智方舟”,已接入30多个专科大模型。在实际使用中,医务人员只需在平台上输入患者基本情况,它就会自动调用适合的专科模型,结合患者病情提供精准、专业的辅助决策,整体诊疗效率提升50%以上。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再到“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这座城市始终在定义自己的新身份。展望“十五五”,深圳的“AI+”步伐只会越迈越大。当千行百业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与AI深度交融、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智能时代的先行者,正以其敢闯敢试的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编辑:陈丹妮 审核:齐磊、马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