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四季度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黄金期”,也是决胜全年的冲刺期。放眼全国,水利建设者正以“满弓”状态,攻坚克难,抢抓工期。本期起,将推出“抢抓‘黄金期’,冲刺四季度”专题策划,报道各地多措并举,在充分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工程进度,全力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的有力举措与阶段成效。
金秋十月,江淮大地涌动着建设热潮。
在皖西南、长江北岸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安庆市)现场,杨林退洪闸施工区内,建设者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闸室闸墩的收尾工作,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年底前主泵房必须封顶,为明年机组安装打下基础。”现场施工人员干劲十足,信心满怀。
这样火热的施工场面,正是安徽全力冲刺水利建设年度目标的一个缩影。进入决胜四季度的关键阶段,安徽水利系统以深化改革为牵引,狠抓项目建设,强化全过程监管,奋力将水利建设的“任务单”转化为惠及百姓的“幸福账单”。
“两手发力”,激活一池春水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全省共落实水利投资518.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投资342.9亿元。
从资金结构看,安徽“两手发力”成效显著:今年争取到中央资金91.7亿元,落实省级配套资金59.3亿元;抢抓政策机遇,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90.1亿元;深化政银企合作,落实银行贷款101.3亿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为全省水网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7月,安徽省水利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印发指导意见,在全省推进水利工程“投建运管一体化”企业组建,推动水利建设由政府主导向“两手发力”转变。安徽省水利部门主动作为,指导各地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强化项目投融资推介和“政银企”合作,将一个个水利工程打造成前景可期的优质项目。
进入第四季度,安徽水利建设的冲刺更有底气——坚实的资金保障是后盾。全省持续推动各地组建一体化企业,加快省水发集团组建步伐,为水利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省水利厅指导相关单位结合资金落实情况精心谋划、科学有序推进建设实施,优化施工安排,千方百计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年度目标如期实现。
质量为先,筑牢“百年工程”安全底线
冲刺四季度的关键时期,安徽水利建设者们始终牢记:越是任务繁重,越要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
优良的工程品质,既来自精细施工,也离不开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今年以来,安徽省水利厅统筹推进全省水利水务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整治,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招标投标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着力破解招投标中的堵点、难点、痛点。
在质量管理上,安徽省水利厅打出“组合拳”,严把每一道关口。
创新设立4个建设指导帮扶专家组,深入全省51个县区及多个厅直单位的80个建设项目,通过现场检查、培训授课等方式,提出针对性建议,形成了“现场检查、沟通交流、培训指导、反馈意见、收集诉求、协调解决”的指导帮扶工作机制。
常态化开展质量“飞检”,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期整改、挂账销号,形成有力震慑。上半年检查了23个项目,问题正逐一整改;目前,下半年的指导帮扶、质量飞检和质量提升排查整治工作已全面铺开。省水利厅明确表示,将持续跟踪问题整改,始终对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坚决守住工程建设的生命线。
刷新进度条,奏响冲刺“奋进曲”
眼下,在安徽大地上,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进度条正不断刷新,施工现场处处呈现出一派争分夺秒、大干快上的生动图景。
截至9月底,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为78.93%;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安庆市)125.85公里堤防已开工115.92公里,6座大中型建筑物全部按计划顺利推进;广德市凤凰山水库工程大坝浇筑正酣,“城市大水缸”轮廓日渐清晰……安徽水利建设者正全力以赴,将更多“蓝图”转化为“实景”,朝着年度目标发起最后冲刺。
号角已吹响,奋斗正当时。从皖北到皖南,从长江岸线到江淮腹地,安徽水利建设者们正以“拼”的精神、“实”的干劲,在2025年的答卷上奋力书写新的水利篇章。
冲刺蓄水润民生
□ 本报通讯员 郭宏杰 李欣倩 吴振凯
寒露已过,秋意正浓。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的群山之间,西音水库建设工地呈现出繁忙有序的施工场景:机械轰鸣声中,钢筋绑扎、模板支护、混凝土浇筑等工序紧密衔接;在高空作业区,工人们正进行金属结构的吊装与焊接……施工人员正在为10月底顺利实现下闸蓄水做最后的冲刺。
走进西音水库建设现场,高52米、长395米的拦河坝格外醒目。西音水库是福建省首座采用胶凝砂砾石筑坝工艺的中型水库。与传统坝型比,胶凝砂砾石筑坝工期更短,投资更少。建设团队秉持“宜材适构”理念,把库区的天然砂砾石变废为宝、就地取材,既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又减少了对周边生态的影响。
面对省内无施工标准可循的挑战,项目团队攻坚克难。他们扎根工地做配合比试验,优化工艺,最终使用连续滚筒式智能拌和系统,攻克高含泥量、骨料离散性强的技术难题。这套自主研发的施工工艺,可保障西音水库的坝体质量,也为全国同类坝型建设提供了借鉴。
今年1月完成大坝填筑,6月实现全面封顶,8月完成溢洪道混凝土浇筑……项目从2021年10月开工至今,每一个节点都按期完成。眼下,施工人员正争分夺秒、全力冲刺,奋战在溢洪道启闭房的建设一线。待工程全面完工后,西音水库将成为萩芦溪流域的“大水缸”,与流域内其他水库协同调度,有效缓解莆田市中远期供水压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水动能”。
——吉林敦化市大川水利枢纽工程推进输水洞施工
□ 本报通讯员 邢玉才
当前正是项目建设“黄金期”,吉林省敦化市大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正全力推进:输水洞内挖掘机轰鸣作业,运料车来回穿梭不停,技术人员正在精细监测和研判玄武岩裂隙状态,并制定支撑方案……
“输水洞施工开工不久,目前已掘进80多米,计划明年6月底完成洞体施工任务。”正在现场指挥施工的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大川水利枢纽工程项目部技术人员刘红森介绍,输水洞工程由引水渠段、进水塔段、洞身段和出口段四部分组成,全长467.9米。
经现场勘测,输水洞所在区域的玄武岩岩体多呈碎块、碎裂结构,开挖时易产生塌方。为加快施工进度和确保施工安全,敦化市水利局与工程施工单位及时优化施工方案,创新采用分段施工方案,输水洞进口段强化支撑,其余段强化保护施工,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方案,输水洞掘进速度由每天1至2米提高到每天3米以上。
“我们将严格做到‘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依据地质条件,做好地质超前预报和施工监测,进一步优化临时支护措施和永久衬砌方案,确保又快又好地完成输水隧洞的施工任务。”敦化市水利局大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处技术负责人孙风波说。
敦化市大川水利枢纽工程是2025年吉林省重点水利项目之一,总投资为6.34亿元,位于敦化市黄泥河镇境内,是一座以城镇供水为主要功能,兼顾防洪、灌溉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满足黄泥河镇区4.67万居民生活用水和下游部分区域农业用水需求,保障下游区域防洪安全。
微言
以科技“含智量”
助推建设“加速度”
□ 张佳鑫
四季度冲刺的号角已然吹响,全国各水利工程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幅争分夺秒、热火朝天的奋进图景正全面铺开。在这场关乎年度目标达成的“收官之战”中,决定冲刺效率与成色的关键,不仅限于人力、设备的密集投入,更在于项目管理与施工全流程的“含智量”。
以“智”提质,变“经验施工”为“精准建造”。智能温控系统对大体积混凝土全程精准“呵护”,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裂缝产生;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无人机巡查无缝融合,让宏观进度与微观细节尽在掌握;机器人自动巡检,则在复杂环境下兼顾了人力难以企及的精度与效率……以数据驱动的全过程精细化控制,让水利工程在“冲刺”中保持高品质。
以“智”协同,化“信息孤岛”为“系统合力”。大型水利工程是涉及众多材料、复杂工艺、繁多工序的巨系统。冲刺阶段,资源协同的效率直接关乎全局进度。数字建造平台的深度应用,将项目进度、物料储备、施工日志等关键信息汇于一“屏”,打破信息壁垒,大幅度减少内部沟通成本,使项目各环节如齿轮般啮合运转,系统合力倍增。
以“智”护航,转“被动处置”为“主动预控”。通过遍布工地的传感器与AI(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系统,管理者能够实时监测环境风险变化,精准捕捉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种“技防﹢人防”的深度融合,将安全管理从事后补救转为事前预防,为紧张繁忙的冲刺施工加上了一道坚实的“智能安全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在水利建设全链条、各环节持续加大技术投入与应用,鼓励科技创新,才能在守住安全与质量底线的前提下,在四季度奋力跑出水利建设的“加速度”,推动工程尽早建成见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能”。
打响进度决胜攻坚战
□ 本报通讯员 陈潇 文/图
时值深秋,位于广东省东部的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以下简称后续优化工程)建设现场呈现人机协同作业的忙碌景象。工程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隧洞衬砌30公里,管线安装37.6公里,泵站土建及机电设备安装完成,为2026年具备通水条件奠定基础。
近日,盾构机成功穿越“孤石群”复杂地质段,实现了全线盾构隧洞的贯通。至此,工程完成了盾构隧洞、TBM(硬岩掘进机)隧洞、钻爆隧洞等全部隧洞的开挖任务,为四季度的隧洞二次衬砌施工做足准备。
进入四季度后,工程业主单位广东粤海粤东供水有限公司组织开展“进度决胜攻坚战”。各参建单位制定详尽的“攻坚作战图”和“关键路径保障清单”,实行“日跟踪、周调度、月考核”,聚焦关键线路和控制性工程,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推进,全力确保各项目节点目标按期完成。
围绕打造百年精品工程的目标,项目全面强化质量管控,严格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加强对原材料、构配件、设备的进场检验和过程抽检,强化隐蔽工程、关键部位、重要工序的质量验收。安全生产方面,项目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杜绝冲刺阶段“重进度、轻安全”的惯性思维,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与此同时,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技术骨干深入一线,靠前服务,对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第一时间组织会商,快速提出解决方案,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后续优化工程是广东省“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概算总投资101.19亿元,对解决粤东地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盾构隧洞内,工人正在进行内衬钢筋绑扎工序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