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今天
“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
离开了我们
他用一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故事
被大家熟知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他也曾是清华园里的活泼少年
近日
清华大学首次公开
南仁东在清华读书期间的
部分手稿与照片
勾勒出他的青春岁月
南仁东
1963 年 秋天
凭借优异成绩考得
吉林省理科状元的南仁东
成为 清华大学
无线电电子学系 的一名学生
本想修习建筑学的他
由此开启 电真空器件
和超高频技术领域 的学习
南仁东的清华大学学生证
南仁东的本科毕业证书
南仁东(右二)与同学在二校门前
南仁东(右一)与同学在校内
与南仁东既是同班同学
也是至交好友的黄金生记得
不管多难的数理方程习题
南仁东总是最先答完
不管多复杂的机械制图
他都能“徒手画出漂亮的图形”
清华校史馆如今陈列着一套圆规
正是南仁东 1965 年参加学校绘图竞赛
获得一等奖时拿到的奖品
外语主修俄文的南仁东
为精进英文水平
常揣着英文词典默背
背会一页就撕下一页
持之以恒的知识积累
为他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打下基础
南仁东 1965 年参加清华大学绘图竞赛获得的奖品
南仁东在清华读书期间的课堂笔记首次公开
青年时代的南仁东
性格活泼、多才多艺
他钟情绘画
喜欢给同学们画卡通像
他喜欢写诗
曾将近百首诗歌集结成册
他还热衷摄影
在宿舍搭起简易暗室洗照片
他长于体育
每天下午四点半
都从清华园跑到颐和园
寒来暑往,几乎不曾间断
南仁东手绘的清华大礼堂画作
上世纪90年代初
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和美国的射电望远镜相比
差距巨大
1994年
南仁东提出要建造
中国自己的大型射电望远镜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
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南仁东(右一)在FAST选址阶段考察大窝凼
就是为了这句话
年近半百的南仁东
开始了漫长的FAST工程选址工作
他拄着竹竿
喝浑水、吃冷干粮
冒着生命危险
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洼地
甚至有一次
他遇到了山洪
生死瞬间
他往嘴里塞了几颗救心丸
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才得以保住性命
南仁东(左三)与工程技术人员在大窝凼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展(2014年12月1日摄)
10多年选址
南仁东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
可他却没有一次向困难低头
在391个备选洼地里
终于选到了最适合FAST建设的台址
“中国天眼”有了建成的希望
南仁东还在兴奋地规划着、实践着
每一步的建设工作
可他的生命
却在慢慢走向倒计时
2015年
70岁的南仁东被确诊肺癌
手术结束后三个多月
放心不下“天眼”的他忍着病痛
义无反顾地返回施工现场
当时 南仁东 的声带受损
说话已经十分吃力了
可他依旧沙哑着声音
一字一顿地认真询问着、讲解着
南仁东(左二)在大窝凼施工现场指导反射面单元拼装工作(2015年11月25日摄)
他说
“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
我们对不起国家
2016年9月25日
FAST主体结构落成
尽管身体早已经不起折腾
他仍然从北京飞赴贵州
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0多年心血的
这项浩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
2016年9月25日,南仁东在FAST工程落成启用仪式上。
2017 年 9 月 15 日
南仁东告别了人世
但他倾注心血铸就的观天巨眼
已稳稳立在黔南山坳
仅仅二十余天后的 10 月 10 日
FAST 首次捕捉到
来自宇宙深处的脉冲星信号
实现属于它的“零的突破”
“中国天眼”全景(资料图)
2018 年秋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将第 79694 号小行星命名为
“南仁东星”
2025 年秋
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南仁东的“追星”足迹
将在一次次仰望与讲述中
被时时铭记
八年了
又是一年秋风渐起
南老,我们想您了!
向您致敬!
来源:人民日报、清华大学、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图片来自清华大学、新华社等
编辑:韩丰
校对:邵冰琦
审核:富文佳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