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河谷,群山巍峨守护着边境的安宁,草原辽阔承载着各族群众的期盼。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伊犁边境管理支队始终牢记使命,以“党建引领边疆治理”为核心,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边境治理的每一个环节。近年来,支队深入推进知民情、增感情、降警情、减访情、控舆情、防危情“六情”活动,以精细化治理破解边境辖区管理难题,用实打实的举措赢得群众信赖,让边关大地的平安底色愈发鲜明,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如春风化雨般持续提升。
知民情:深耕民生脉络,架起社情民意“连心桥”
“社情民意是治理的‘源头活水’,只有摸透群众的急难愁盼,治理才能有的放矢。”伊犁边境管理支队边境管理处处长刘向阳道出了“知民情”在边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队将群众工作与社区、村队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构建起“固本拓维+机制创新+情感联结”的三维治理体系,让“知民情”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行动,推动治安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跨越。
听民声方能解民情。 支队持续深化“百万警进千万家”“冬季大走访”活动成果,通过“向群众报告工作”“进家门、广纳谏、深调研”“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多元活动,全方位倾听群众心声。在三道河乡,边境派出所打造的“四合百姓说事点”成了群众心中的“暖心站”——一张方桌、几把椅子,民警与群众围坐在一起,“说事”不避矛盾,“议事”不分你我,“调事”公正中立,“解事”一抓到底。牧民木拉提曾因草场界限与邻居争执多日,在“说事点”上,民警请来村干部和老党员共同调解,不仅划清了界限,更解开了两家人的心结。如今,这个小小的“说事点”已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20余起,为群众追回薪资、欠款等50余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
汇民意才能纾民困。 依托“1警+3辅+N网格员”的最小作战单元,支队搭建起“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沟通平台。托布边境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口袋里,常年装着“三件套”:印着联系方式的警民联系卡、通俗易懂的法律宣传单、记录点滴诉求的民情记录本。民警张祥福说:“入户走访时,群众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藏着需求,记下来才能放心。”翻开他的记录本,小到“村民家的羊圈需要加固”,大到“村里的灌溉渠需要修缮”,每条诉求后都标注着办理进度和结果。派出所定期在村队公示办理情况,由警长跟踪监督,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去年以来,该所通过“民情流水线”工作法,解决群众诉求320余件,办结率达100%。
解民危更能聚民心。 支队建立困难群众动态监测机制,组建由党员民警、志愿者组成的社区警务团队,定期走访辖区低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在各个乡镇,民警与村干部结成帮扶对子,为独居定期送药、打扫房屋;在偏远的牧区,民警协调卫生院开展“送医上门”服务,解决牧民看病难问题。不仅如此,察布查尔大队还打造了集接报案、矛盾调解、投诉受理于一体的“一站式”群众接待室,门口悬挂的“家庭暴力投诉站”“校园霸凌举报站”等牌匾格外醒目。“有困难找民警,在这里我们真能感受到被重视。”村民白山说,他曾因邻里噪音问题前来求助,民警当天就上门调解,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增感情:厚植鱼水深情,编织警民共治“一张网”
“边境治理不是单打独斗,只有把群众变成‘自家人’,才能凝聚起守护家园的磅礴力量。”伊犁边境管理支队始终将“增感情”作为治理的“粘合剂”,通过拉近警民距离、解决群众难题、融入市井生活,让警民关系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
“平安合伙人”激活治理活力。 在伊车嘎善乡,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有个新身份——“移动哨兵”。每天跑车时,他会留意路边的异常情况,遇到可疑人员或安全隐患,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告知派出所。这是伊车嘎善边境派出所创新的“平安合伙人”机制:吸纳保安、商户、出租车司机、外卖员、志愿者等群体加入,线上建群共享信息,线下定期通报治安形势,29个警民微信群成了传递平安的“信使”。今年4月,一名4岁儿童走失,“合伙人”们通过微信群踊跃提供线索,民警联合群众仅用3小时就将孩子找回。“以前觉得治安是警察的事,现在才明白,守护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王师傅说。
“难缠事”里见初心。群众的“小事”,在民警心中都是“大事”。支队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从“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入手,用真心换真情。可克达拉边境派出所推行“一企一警”机制,民警魏富鸿挂点包联了某粮油厂,不仅经常指导企业完善安保制度,还解决了工人们的居住证办理等问题。“魏警官每月都来厂里,我们有啥困难直接找他,比亲人还贴心。”厂长刘先生说。目前,支队121名民警挂点包联227家企业,解决用工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460余个,为企业节省经营成本超百万元。
“烟火气”中融真情。 社区民警的脚步,要能踏遍街巷的每一个角落;民警的话语,要能说到群众的心坎里。大西沟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常带着宣传册走进农贸市场,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反诈知识;在旅游景区,他们用“接地气”的语言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可克达拉边境派出所的民警刘海龙更是以“黑脸警官”的形象走红——他用“馕言文”编写反诈段子,用“社牛式”执法与群众互动,受到了辖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刘警官的宣传就像聊天,我们听得懂、记得住。”辖区商户热合曼说。这种“脚沾泥土、心怀烟火”的工作方式,让民警成了群众眼中的“自家人”。
降警情:筑牢主防屏障,织密平安辖区“防护网”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伊犁边境管理支队深谙此道,通过“全要素感知、全周期治理、全链条处置”,将“被动兜底”转变为“主动预防”,让平安成为边境辖区最坚实的保障。
科技赋能“全要素”感知。 支队加大“非接触、无感知”智能设备的应用,依托大数据平台采集“人、事、地、物、情”五维信息,构建起灵敏的“数据感知网”。每季度,支队都会开展“治安体检”,围绕“不放心的人、不安全的事”进行风险研判。霍尔果斯大队每月绘制辖区治安“热力图”,用红、黄、绿三色标注警情、案件数量,动态调整防控重点。“红色区域意味着警情高发,我们会增派警力巡逻;绿色区域则适当减少警力,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大队教导员王龙说。上半年,辖区电信诈骗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这与精准的预警防控密不可分。
“全周期”治理控源头。 风险防控,重在源头。支队树立“全周期治理”理念,从风险萌芽到处置闭环全程把控。察布查尔大队针对辖区景区多的特点,在旅游旺季前排查安全隐患,旺季时增派警力巡逻,淡季时开展应急演练,做到警灯常亮、警车常巡、警力常在,形成“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总结”的闭环。通过见警率、管事率双提升,实现警情数、发案量“双下降”。
“全链条”处置聚合力。 以“警网融合”为牵引,支队联合村干部、网格员、保安员等力量,组建59支义警队伍,成立24个社区警校,1424名群防力量参与治安联管联控。在夏塔景区,民警与护边员、商户组成巡逻队,采取“车巡+步巡+视频巡”模式,让游客随时能看到警灯、见到警察。“晚上在景区散步,看到巡逻的民警,特别有安全感。”游客周女士说。今年上半年,支队辖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5.8%、11.3%,群众对治安的满意度达98.7%。
减访情:化解矛盾于微末,筑牢基层稳定“压舱石”
“矛盾纠纷就像‘火苗’,早发现、早处置才能避免‘燎原’。”支队将“减访情”作为治理的“稳压器”,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党建统领聚合力。 三道河边境派出所主动对接乡党委政府,推动出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明确“党委统筹、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今年6月,牧民赛某的7头牛进入农民王某的玉米地中,啃食玉米并踩踏约10亩菜地,双方发生争执。民警了解情况后,联合村委会、司法所共同参与调解,及时妥善化解了矛盾纠纷。目前,支队联合乡镇部门化解跨区域、跨行业矛盾纠纷130余起,化解率达96%。
源头化解抓早抓小。 霍尔果斯口岸边境派出所依托当地“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立“1+4+N”调解机制(1个中心+4个街道调解站+N个社区调解室),民警、法官、律师等力量常驻中心,实现“矛盾来了有人管、管得好”。商户张某与房东因租金问题争执不下,调解中心邀请律师讲解法律条款,民警协调双方各让一步,最终达成和解。“调解中心半小时就解决了我们的问题,省时又省心。”张某说。
多元调处显实效。 支队深化“五位一体”调解法,联合综治、司法、信访等部门形成“六联动、一体化”工作格局。六十九团推行“家园治理”模式,由老党员、退休干部组成“说理队”,用“乡音”说“乡理”,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小摩擦”。“说理队的老人们威望高,他们出面调解,我们服气。”职工王某说,他曾因宅基地问题与邻居不和,“说理队”用“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劝说,两家人最终握手言和。上半年,支队辖区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7.1%,94.3%以上的纠纷在村(社区)一级就得到解决。
控舆情:守好网络主阵地,凝聚社会共识“向心力”
“新媒体时代,舆情就是‘晴雨表’,既要及时回应,更要主动引导。”支队将“控舆情”作为治理的“导航仪”,通过精准监测、正面宣传、规范执法,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精准监测早发现。 支队制定舆情6类39项研判指引,紧盯“网上网下”两个维度,民警线上进群入圈搜集线索,对接情指、网安、网信部门,对负面舆情及时介入核实、快速回应、正向引导、妥善处置;线下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掌握群众评价,找准短板,改进不足。同时,对接警种部门建立警情、舆情双向推送机制,科学制定舆情应对处置预案,形成条块结合、内外联动的处置闭环。
正面宣传聚共识。 以“谣言粉碎机”“平安夜话”等栏目为载体,支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政策、普及法律。在牧区,民警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录制反诈音频,通过“大喇叭”播放;在社区,民警组织“警营开放日”,让群众近距离了解执法工作。梁三宫边境派出所民警谢永刚通过短视频风趣幽默地讲解政策法规、回应群众关切,50部作品吸引粉丝3万余人,浏览量超80万人次,成为了舆情引导的“利器”。“谢警官的视频既搞笑又有普法意义,我们都爱看。”辖区群众马某说。
规范执法树形象。 从执法源头抓起,支队加强民警培训,规范执法流程,用公正文明执法赢得群众信任。建立执法全流程监督机制,对警情处置、案件办理等环节实时监控,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以前听说执法有‘人情案’,现在看到民警办案公开透明,我们特别信服。”群众代表李先生在执法监督座谈会上说。
防危情:守牢安全底线,夯实边境稳定“防火墙”
“边境安全无小事,一丝一毫不能松懈。”支队将“防危情”作为治理的“安全阀”,通过科技赋能守护平安、精准管控辖区风险、建强队伍能力,确保边境辖区万无一失。
科技赋能守平安。在治安防控工作中,支队各级推动形成“科技驱动+人文关怀”的新型治理生态,增强公共安全领域的“硬核守护力”,让社会治理更贴近民生需求。可克达拉边境派出所通过吸收民间飞手、整合辖区无人机资源,组建了支队范围内首支“义航警队”,为遂行安保维稳、应急处突、紧急救援和服务群众等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侧“翼”支撑。上半年,支队各级通过视综、数智、统一工作等平台先后破获盗窃案件10起、查获吸毒人员26人、抓获网上在逃人员4人。利用无人机高空视野和机动灵活性能,协助扑灭火情2起,帮助辖区群众找回走失羊群90余只、走失马匹21匹,挽回经济损失35万余元。
精准管控稳辖区。 支队各级广泛组建社区警务团队,借助专业人员等师资力量,成立社区警校,开展群众性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加强社区警务团队建设和群众性应急联动小组培训演练,取得显著成效。察布查尔大队80名民警被辖区9所中小学聘为“法治班主任”,聚焦校园安全“四大工程”建设,护航校园安全。开干沟所发动辖区企事业单位、九小场所业主、群众党员共同组建“莫乎尔牧区义警队”,规范日常管理机制、奖励激励制度、统一标识着装、八项职能任务。年初以来,伊犁边境辖区22所“社区警校”先后挂牌成立,累计开展各类培训课堂157场次。
建强队伍固根本。 搭建“四级八稳”安全体系,支队逐级明确责任、细化任务,推行“五组合一”捆绑机制,让党务与业务、安全与发展互融互促。在训练场上,民警开展实战演练提升技能;在课堂里,专家授课强化法治理念。“现在队伍更有凝聚力了,遇到任务大家都往前冲。”民警小王说。2024年以来,察布查尔边境管理大队、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边境派出所荣立集体二等功,2名民警被国家移民管理局表彰个人一等功。
从“知民情”的精准施策,到“防危情”的底线坚守,伊犁边境管理支队以“六情”举措为笔,以民心民意为墨,在伊犁河谷描绘出一幅“警民同心、共守边疆”的平安画卷。如今,边境辖区矛盾少了、笑容多了,纠纷少了、和谐多了,群众的安全感如阳光般洒满草原、街巷。
“群众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伊犁边境管理支队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六情”治理模式,以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服务、更强的担当,筑牢边境稳定的“铜墙铁壁”,让各族群众在平安幸福的家园里,共同书写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新篇章。(作者:王帅、张国斌、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