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病”不再能“外治”,美式帝国主义气数将尽

二战后美国主导设计的国际秩序确保了美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全球领导力,让美国能够通过不断对外扩张来获取利益,转移国内矛盾。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南方”,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这种模式难以为继。

“内病”不再能“外治”,美式帝国主义气数将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1-14 10: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导读

西方的全球霸权地位源于其有组织的暴力活动,而非文化或意识形态“优势”。二战后美国主导设计的国际秩序确保了美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全球领导力,让美国能够通过不断对外扩张来获取利益,转移国内矛盾。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南方”,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这种模式难以为继。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可能引发美国政策重点向内转移,掀起新一轮“美国优先”。各国应做好迎接颠覆性挑战的准备。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李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云山领军学者、教授

丹麦奥尔堡大学国际关系兼职教授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对它的批评也不绝于耳。有人认为书中的观点以偏概全,提出的一些假设也存在争议,再加上如今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这些都对亨廷顿当年在书中预想的未来是否必然到来提出了疑问。

这本书中有一个经常被忽视但十分关键的论点——亨廷顿写道:“西方赢得世界,并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通过其运用有组织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个事实,但非西方人士却从未忘记。”这句话可以用来加深人们对美国霸权历史的理解。

亨廷顿强调,近现代以来,西方的全球主导地位并非源于任何内在的文化或道德优势,而是源于其对军事技术、战略和国家组织驾轻就熟。这使欧洲列强得以在广阔的领土上开展殖民统治,运用策略击败对手,主宰全球贸易和资源分配。技术进步,特别是在有组织的战争中方面的技术进步——比如火器、海军和后来的空军——对于建立和维持西方在全球舞台上的霸权至关重要。

从历史上看,西方的主导地位植根于有组织的暴力,而不是文化或意识形态优势。这一事实令“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是西方获得全球影响力的主要驱动力”的说法不攻自破。亨廷顿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美西方主导的全球军事联盟,如北约、五眼联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 (Quad),以及美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对乌克兰、中东和阿富汗的武力干预,还有对中国的打压遏制,都是美国地缘政治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国“把有组织的暴力作为其外交政策工具的内外部层面”之间的联系中。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当前国际秩序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让美国在经济、贸易、安全,以及文化领导力、规范制定力和价值投射力方面拥有霸权并永久持续。这一秩序的根本目标不言而喻,那就是已故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所说的:“我们拥有世界上50%的财富,但只有6.3%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不成为嫉妒和怨恨的对象。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真正任务是设计一种关系模式,让我们能够保持这种地位差距。我们应该停止讨论那些模糊和不现实的目标,如人权、提高生活水平和民主化。我们必须用更直接的强权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到那时,我们受理想主义口号的束缚越少越好。”

凯南的坦率言论表明,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战略目标,与其说是针对“共产主义威胁”展开意识形态斗争,不如说是美国在主导“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同时,在其中夹带了“私货”,为自己额外设置了一种“奖励机制”。这一机制旨在维持国际体系中巨大的经济和政治不平等,确保全球财富差距持续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特权。更重要的是,美国一方面使其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防体系与帝国主义武装扩张的外部需求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确保其全球战略反过来有助于加强其国内的权力结构,这一“内”一“外”互为因果,相互支撑。

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格雷格·格兰丁指出:“与其他危机频发、阶级冲突不断的国家相比,美国之所以与众不同,原因之一是它长期享有现代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优势,那就是不断、无休止地向外输出的能力。”

格雷格的观察准确地抓住了重点:美国追求无休止的扩张——无论是通过军事手段还是市场手段——有助于缓解国内紧张局势,加强制度韧性。

图片来源:新华社

了解美国在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帝国主义扩张与其国内稳定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美国如何把自己打造成“美国梦”和“美国例外论”的化身,并在全球范围内长期维持这一身份。

帝国主义扩张为美国的经济盈余创造了外部出口,培养了意识形态凝聚力,促进了国内社会稳定和民主,维护了美国作为一个独特的、雄心勃勃的全球大国的形象。这让美国看到,军事干预和帝国主义扩张有助于维持内部稳定,并且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保持霸权地位。也就是说对外武力扩张与维持这种“奖励机制”之间形成了一种“正循环”。

2016年“特朗普主义”的崛起应被视为美式帝国主义式微的信号。帝国主义扩张和干涉主义外交政策一度有助于化解国内矛盾,但自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金融危机以来,这些政策一直在退却。现在,新兴大国和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集体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全面崛起,以及乌克兰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多方面挑战,过去那种把国内矛盾向外部转移的做法终于到了“算总账”的时候。换句话说,作为帝国“安全阀”的“内病外治”模式已经漏洞百出。现在美国已无能力继续长期维持对外扩张势头,这就放大了国内危机,加剧了系统性不平等和政治衰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如果说2016年特朗普第一次胜选象征着美式帝国主义过度扩张及其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正出现衰退,那么问题来了:随着美国通过向外投射力量来转嫁国内矛盾的能力减弱,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是否预示着一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危机,导致一种更加内向的“美国优先主义”?

预计特朗普新政府将重塑美国外交政策,导致大国竞争加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影响力减弱,新保守军国主义退却。这种转变可能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潮复兴:一种是国际主义和例外论,另一种是民族主义和威权主义。未来的美国将可能在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反复横跳。此外,有人认为,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代表了一种新的批判性反思,即仅靠帝国主义的“有组织暴力”无法确保美国继续维持全球主导地位。

在这种新背景下,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友必须为国际秩序的转变做好准备,在新的秩序下,对外有组织暴力的霸权优势不再是全球主导地位的基础。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An exhausted empir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万焯燃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