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来华进行国事访问,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双方共同见证签署14项双边合作文件,重点规划了未来两国全方位互联互通蓝图,迈向由“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互联互通驱动的两国关系新时期。
此次苏林访华达成的成果,突破了过去双方互联互通面临的瓶颈和痛点。首先是铁路建设将突破硬联通瓶颈。长期以来,轨距差异和技术标准不一致阻碍了两国铁路的互联互通。此次《关于越南老街-河内-海防标准轨铁路线路规划立项援越项目结果档案移交证明书》以及《关于谅山-河内和芒街-下龙-河内两条标准轨铁路规划技术援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公函》的签署,在解决上述瓶颈找到突破口。其次是破除制度规则的软联通障碍。农产品贸易便利化的推进尤为引人注目。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是此次合作的一大亮点。通过签署植物检疫和食品安全要求议定书,简化了通关程序,解决了检验检疫标准不一致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越南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将增加中国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如今,通过签署相关的植物检疫和食品安全要求议定书,这一难题有了实质解决方案。在金融服务领域,人民币与越南盾直接交易机制存在障碍,导致交易成本较高、市场流动性不足以及汇率风险增加。此次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有望助力提升双边经贸往来效率。在数字经济领域,双方在技术标准、数据保护以及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仍存障碍,此次越南工贸部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相关合作备忘录,正是为两国消除上述障碍,释放合作潜能打开新的大门。最后,深化人文交流成为民心相通的关键。中越文化差异与历史纠葛成为深化互信的障碍。此次双方会谈就共同办好2025年“越中人文交流年”,青年、地方交流合作等达成共识与签署相关协议,不仅有助于促进彼此间相互理解,还能有效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与隔阂,增加双方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相互理解。
在双边层面上,“硬联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加深了双方经济依赖与合作,为贸易往来提供便利;“软联通”促进了双方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增强了互信基础;“心联通”则通过增进双方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为长远合作铺平道路。从地区角度来看,“硬联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中越贸易与投资,降低了物流成本,增强了区域经济活力,为建设更加一体化的中国-东盟市场奠定了基础。“软联通”加强了政策协调与规则对接,在简化海关程序、发展跨境电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心联通”通过人文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情感纽带。这些措施不仅加深了中越两国的友好关系,也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促进了经济融合与社会进步,为地区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全球层面上,该模式强调的是共赢而非零和游戏,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合作平台。通过增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能够更好地应对跨国问题,促进全球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在中美战略博弈层面,该模式可以通过与越南在技术、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中国不仅能够确保自身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中美关系紧张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有助于避免中美全面脱钩带来风险,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稳定。
尽管此次苏林访华促成双方在互联互通方面实现诸多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合作项目仍可能遭遇技术对接难题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铁路项目的推进需要巨额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农业合作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和价格波动的风险,人民币与越南盾直接汇率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合作面临基建发展差距、人才与技能缺口等问题,民心相通推进需要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解和偏见困难。
未来,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着手推进互联互通驱动的中越关系。首先,完善铁路项目建设多边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和私人资本参与,利用公私合营模式(PPP)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技术交流与培训,共享建设经验。注重环境保护与社区参与,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其次,增强农业合作的稳定性和韧性。重点加强双方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持续打造中国东盟电商平台拓展产品销售渠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应对价格波动。再次,优化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构建人民币对越南盾的“零售+批发”市场做市商制度,推出双向报价。借鉴中印尼LCS机制,升级双方银行间区域交易市场。第四,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与越南数字合作。持续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缩小数字差距。协同共建数字治理体系,致力于规则统一与标准化,保障双方数据安全高效。第五,加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提高透明度。利用媒体和社交网络传播正面信息,举办文化交流和教育项目。鼓励学术研究与对话,逐步消除民众间的误解和偏见。
作者: 杨耀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政党外交学院讲师
翟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