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研究引擎” 激发学校新活力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结合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建设和教学变革,优化了3.0版本的“活力”课程,有力推动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地实施,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

启动“研究引擎” 激发学校新活力

来源:现代教育报    2024-06-03 20:22
来源: 现代教育报
2024-06-03 20: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学校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优化学校的育人蓝图”。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结合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建设和教学变革,优化了3.0版本的“活力”课程,有力推动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地实施,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

五年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进行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展示

研究思维 带动课程优化升级

2021年4月26日,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活力农庄”正式启用,学校首届农耕节也在当天开幕。对于全校师生来说,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校园里增添了一处田园风景,而且也多出了一方劳动实践阵地。在这里,老师带着学生们参与整地、播种、除草、施肥、采摘,一起体验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一起见证瓜果蔬菜走向餐桌的全过程……

“依托活力农庄,学校开设了‘农事劳作课程’。该课程下设‘活力农事’‘乡土颂歌’‘活力种植’三个子课程模块,在三个子课程模块之下又开发了‘二十四节气’‘乡土颂歌’‘农场艺术家’等六项课程。”学校德育副校长田苹苹说。

2019年4月,海淀区启动了“海淀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群体课题,以研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在校长王梅的支持下,田苹苹带领部分教师参与到该课题中来。
“参与区级课题让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激发了我们依托既有教育资源开发劳动课程的热情。就在学校着手构建学校劳动课程时,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学校提供了上位的指引。”田苹苹介绍说,目前学校已经构建起了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活力·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据了解,该校的“活力·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含了以“三类劳动十大任务群”为主体的基础类劳动课程,以“跨学科课程、生态文明课程、PBL项目学习课程、主体劳动周课程”为主体的拓展类劳动课程,以“领悟劳动精神的劳动时间链系列课程、探究劳动素养的劳动空间链课程”为主体的发展类劳动课程。为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包括“活力农庄”在内的6个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及多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计建构了“乡土中国·劳动教育实验联盟体”,优化生成了“乡土·研究·生长”劳动教育品牌课程,设置了“农业劳作课程”“工业体验课程”“创意发明课程”以及“家校联动课程”四大课程群,聘请一批非遗大师、技能大师担任学校乡土文化劳动实践课指导教师。

王梅校长和教师进行课题建设研究交流会

“通过课题引领和不断研究学习新课标、新课程方案,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引入‘课程-教学思维’,从如何重组学习经验出发,以‘结构化’的理念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王梅表示,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劳动课程,其“溢出效应”还带动了学校整个“活力”课程体系的优化升级,生成了3.0版本的“活力”课程体系。
王梅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强调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横向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纵向链接学程、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三类五维”的3.0版活力课程体系。”

资源聚合 开启活力课堂新样态

前不久,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生态文明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海淀区教育学会协办的生态文明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经验交流会在石油实验小学召开。会上,学校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展示了30节公开课和说课,这些不同的课型立体呈现出老师们在大单元整合、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据石油实验小学总务副校长花辉介绍,学校在“活力教育”办学特色引领下,积极探索建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体系。在相关课题引领下,学校以实施“生态文明﹢”的融合育人为着力点,将生态文明教育与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及环境建设等方面有机融合,积极探索活力课程更加有效的实施路径,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能力。

“学校在参与海淀教科院生态文明教育群体课题中,选择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子课题,在推进子课题研究过程中利用‘三山五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开展课程资源开发、研学实践活动设计等,探索相应的教育途径、实施策略和实践模式。”花辉说。

依托海淀区生态文明教育课题研究,聚焦真问题、真情境和真问题,探索教学变革的有效策略,积极创设新的教育教学场景,是石油实验小学活力课堂创新的一个缩影。在活力教育特色实验中,学校立足课题研究中反观课堂实践,不断延展课题研究成果,逐步探索出了五步问题导向模型、五步项目研究路径、双层精准施教策略、多元作业管理系统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形成了具有“课程内容明晰化、课堂执行具象化、学习过程自主化”特点的活力课堂实践模型。

王梅校长参加生态文明项目式学习产品发布活动

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它不仅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和改变,也为活力课堂带来更多的新样态。学校三年级组织开展的“寻味清明节,创意青团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让王俊丽老师意识到了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探索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语文学科教师王俊丽说,教师不仅需要转变角色,更要主动转变教学方式,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智慧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语文课“中国美食”,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营养保健等方面,讲述中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并把课堂延伸到了家庭厨艺展示;数学课“小小设计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密铺”“面积”“加减乘除”,开启天马行空的儿童房设计之旅;英语课“中国风·虎阅”,引用腊八粥、兵马俑、六尺巷故事等素材,通过拓展阅读课带领学生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在石油实验小学,基于老师们的主动改变,这样生动的课堂越来越多了。

创新评价 助力师生共同成长

2024年,北京市启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年”,继续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在此之前,石油实验小学就已经参与了区级群体课题“中小学教师评价能力提升实践研究”,立项区级课题“通过表现性评价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积极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

该课题执行人、学校教科研主任刘静解释说:“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价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表现或作品作出判断的过程。”学生可以依据表现性评价了解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后续学习中进行改进和优化。教师可以对照相关数据模型,了解个人的岗位胜任情况,以便及时对教育教学策略做出调整。

在石油实验小学,各科教师对课堂评价量表的设计和应用并不陌生,在学校制定的“表现性评价评分工具”中,包含了多张不同维度评价师生课堂表现的表格,如“课堂观察核查表”关注提前预习、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表达成果等环节,通过这些评价指标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可视化。

“在常态课中,老师们读有读的评价、写有写的评价,每个人都注重探寻‘证据’,有意识地将“教学评一致性”落实在教学的细节之中。”学校教学副校长宋春艳说。在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中,老师们不断对标活力课程的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探索的策略路径,以“善用表现性评价,优用形成性评价,发展自我评价,探索AI评价”为小切口,不断完善活力教育评价系统,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在谈及课堂评价时,学校科学教师孙秋月说,教师在课上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分析教学效果等方式,对课程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六年级学生在劳动课上学习制作面条

“老师们的评价意识增强了,评价能力提升了,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寻找证据、反思教学、调整思维、改变行动。尤其是对于新教师来说,基于人工智能的循证评价,更是助力他们站稳了讲台。”宋春艳说。

近年来,石油实验小学通过课题引领,撬动课堂教学和评价变革,使得老师们更加关注个性化教育和学生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也快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老师们获得了国家、市、区级课题项目60余个,其中国家级重点课题近10个,“‘活力’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荣获区级优秀等级,400余篇论文、案例及科研成果获全国和市、区级奖项。学生在各类赛事中表现优异,DI创新思维小组、英语戏剧社团、啦啦操社团以及航模、机器人等项目屡获全国大奖。

(赵艳国)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