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这十年】
采访阿万那天是个周六,记者抵达时,阿万正在园子里侍弄他的花花草草和瓜果蔬菜。泽米尔·艾哈迈德·阿万是他的全名。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跟记者聊起自己与中国的渊源:1980年他到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1981年至1987年在上海大学读本科及研究生,2010年至2016年在巴驻华使馆任科技教育参赞,卸任回到巴基斯坦后,在国立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后来又成立了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
谈及如何看待中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各领域合作,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10年来取得的成就,阿万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如此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度,皆因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和平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合作共建能够带来更多机遇,有利于共同发展。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是其中先行先试的样板,为其他几大经济走廊的建设树立了标杆。阿万认为,这样说是因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有着先天的优势——两国关系长期友好,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基础,建交七十多年来两国关系发展稳定。过去10年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总体推进顺利,取得丰硕成果。中巴双方都同意将走廊建设引入第二阶段,进一步深化拓展两国之间的合作。
在阿万看来,10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促进中巴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发展、能源项目和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巴基斯坦的社会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项目,提升了巴全国的交通便利,降低了时间和物流成本,大大缓解了电力供应短缺。“停电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这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变化”,对改善巴基斯坦民生善莫大焉。
“与此同时,走廊建设项目还为巴当地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刺激了经济特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外国投资,推动了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改变了巴基斯坦的经济格局,为可持续增长铺平了道路。”阿万表示,走廊联通内陆到瓜达尔港,无论从国际贸易、能源安全还是国家战略层面来说,对巴基斯坦都是极其有利的。此外,走廊还可以起到桥梁作用,为地区诸多内陆国家提供方便,通过走廊经由瓜达尔港进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为这些国家与中东、欧洲、非洲的贸易往来提供海运便捷。总之,走廊项目的成功实施促进了区域互联互通,促进了地区和平稳定,增强了中巴与走廊沿线国家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互利合作、共享共赢的选项”。
阿万表示,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大的框架,其中包含工业、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许多项目。在目前成就的基础上,两国应着力促进创新、技能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扩大合作领域,全力以赴投入第二阶段走廊建设中。
前不久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阿万认为,这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得到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和支持。这是一次“一带一路”的“家庭聚会”,是一次继往开来的盛会,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既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谈到对中巴关系的评价与期待,阿万坦言,在巴基斯坦看来,中国是最靠得住的朋友,两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前我们说巴中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现在中国朋友把我们叫‘巴铁’,所以应该再加上一个‘比钢硬’。”阿万说,不管巴国内政治局势如何变幻,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巴基斯坦始终与中国保持了友好合作关系,两国间的传统友谊牢不可破。
“巴基斯坦政府领导人率领一个高级别政府代表团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表明巴基斯坦十分看重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阿万说,相信中巴经济走廊第二阶段的建设定能继续拓展合作领域,以更高的质量、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巴中关系将延续既往的辉煌,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采访结束时,记者提议给阿万拍个照,他欣然应允,起身去换了一件巴基斯坦传统男装,还特地将一枚巴中两国国旗小徽章别在胸前。
阿万的名片上印着诸多头衔。“该怎样向读者介绍你呢?”记者问。
“一个巴中友谊的使者——这就是我。”他说。
(本报伊斯兰堡10月27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戴军)
(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