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从“水下荒漠”到“水下森林”

来源:新华网    2023-04-22 18:26
来源: 新华网
2023-04-22 18: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20日,工人在大通湖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内采收水草(无人机照片)。

12.4万亩的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由于无序养殖,它曾一度戴上水质劣V类的“黑帽子”。

2018年,当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探索种养转型,推动临湖精养鱼塘全面退养,实施水草规模化种植。2020年,大通湖水质恢复至Ⅳ类。

治理以来,当地积极发展“水草+”产业,除水草销售外,还养殖与之共生的鱼、虾、蟹类,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目前,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已完成湖内水生植被修复五期工程,面积达6.7万亩。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大通湖重现了“春和景明,一碧万顷”的景象。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这是4月20日拍摄的大通湖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园内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4月20日,工人在大通湖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内采收水草。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这是4月20日在大通湖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拍摄的浮岛。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这是4月20日在大通湖区河坝镇拍摄的大通湖(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4月20日,工人在大通湖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内采收水草。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4月20日,工人在大通湖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内采收水草。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这是4月20日拍摄的大通湖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园内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这是4月20日在大通湖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拍摄的睡莲。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4月20日,市民在大通湖畔健走步道休闲。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责任编辑:胡晓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