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启孔子学院院长专访系列活动,先后与15位孔子学院院长交流节日文化教学、共情传播等议题。课题组特推出系列访谈“孔子学院院长谈节日文化传播”,以飨读者。
本文为系列访谈的第一篇。受访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许颖,于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担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访谈内容涉及许颖在孔子学院的工作经历、节日文化教学理念与方法等内容。
“不是我决定去意大利,而是工作选择了我”
问:您最开始为什么决定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任职?
许颖:其实一开始不是我决定去意大利,而是工作选择了我。我最早接触中文教学,是2010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在那里我结交了一些美国朋友,他们想学中文,我也觉得教中文挺有意思的。那时密苏里大学开办了一个孔子学院,回国以后发现我们人民大学也有孔子学院,我就申请了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岗位。我也没来过欧洲,对我来说也是挺好的人生经历,就这样到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来了。我当时不懂意大利语,出国前还参加了为期一学期的意大利语培训。
“凡是想学中文的,就一定能找到我们”
问:在您任职期间,孔子学院跟当地社区、组织有没有一些合作?
许颖:有很多。博洛尼亚这个城市的机场非常小,但我们为它做了全部的中文标识。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博洛尼亚不是中国人在意大利旅游的第一选择。但就算来博洛尼亚的中国人比较少,如果我们能为提升语言便利做点事,也是很有价值的。
2019年初,我们和博洛尼亚的美术馆合作举办了一个摄影展,他们为我们免费提供场地,展览意大利摄影家在中国拍的照片。还有很著名的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他们的中文歌曲老师也是我们帮他们找到的。
对于关注中国的人,我们的存在感还是比较强的。我们从来不打广告。因为我们举办了很多活动,所以凡是想来学中文的一定能找到我们。
“做好这份工作,要做到温和的坚定”
问:您觉得,在孔子学院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特质?
许颖:我觉得做好这份工作,要做到“温和的坚定”。在跟意大利外方机构沟通时,他们的很多想法跟我们可能不太一样。这个时候我试图去理解、肯定他们的想法,也会让他们尝试理解我想法中的合理因素是什么,找到一个能够共同接受的点,推进我们的工作。
问:您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大的困难,是怎么去克服的呢?
许颖:2019年我们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我们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民乐团在意大利全国巡演。那时老师加上志愿者一共也就10个人,要办这样一个大的活动,我们是一点错都不能出的,而且也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进行报道。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每个人分工到位,都超负荷工作。还好活动最后办得很圆满,很成功。
问:在您担任院长这几年,您觉得孔子学院比较明显的变化有什么?
许颖:我是2015年来的,那时我们只有一个下设孔子课堂,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有4家孔子课堂了。2015年,孔子学院只有4名老师,2名志愿者,加上院长一共7人,现在发展到有7名教师、6名志愿者。我们的教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很多城市都有我们的教学点。
“文化教学,体验过才有真的感觉”
问:刚刚您提到孔子学院有很多节日文化活动,哪种活动最受学员欢迎?
许颖:我觉得最受欢迎的是春节活动。通常春节期间会办三个活动。春节时我们会跟他们讲家庭的团圆,大家在一起享受美食,这些跟意大利的文化是比较接近的,所以他们比较喜欢春节活动。
问:在举办活动时,您觉得中意两国在文化上有什么共通之处?
许颖:我觉得中国文化跟意大利文化共同点挺多的。意大利人特别重视家庭,这一点跟中国人特别像。我们中国的好多节日文化都跟家庭有关,所以我们从这点切入,让他们理解我们中国的节日。我们跟意大利人交流的时候,都会强调我们共通的地方,我们都热爱家庭,都喜欢美食,都很热爱自然。
意大利人也很讲究仪式感,不同节日吃的东西也不一样。我们就会跟他们讲,我们不同节日也不太一样,月饼跟饺子就不一样,虽然都是有馅的,但是做法不同。我们就要通过这种不同创造一种仪式感,所以他们觉得中国的节日文化很有意思,还是很感兴趣的。
问:线上的节日文化活动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和瓶颈?
许颖:我觉得节日文化还是需要学生去分享、去体验。让他们去体验了,才有真的感觉。像我们举办舞龙舞狮活动的时候,有些中国志愿者都说没看过舞狮,在意大利看到就觉得特别兴奋。有这种体验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问: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节日文化教学的设计上会有一些不同吗?
许颖:应该是会有的。我们先吸引一些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这些人一开始的理解可能是浅层次的,但随着我们教学和活动的累积,他们慢慢地会越来越感兴趣,理解到一定程度,其实对周围是有带动作用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也不用很着急,学员能接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他们的水平慢慢地就能提高、能成长。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起码我们让他们知道饺子很好吃,我们过节都吃饺子,这就足够。
“学会共情,我们的传播会更自信”
问:刚刚您提到节日文化教学要讲好两国文化的相通性,您觉得应如何从共情的角度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
许颖:我们学传播之道,一定要学会共情。对于国际中文教育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在海外做中文教学,也要考虑学员需要什么,根据他们的需要给到相应的东西。
节日是一个很好的共情点,因为我们所有人对美好都是一样的向往,都有共通的体验。我们通过节日文化活动,传递我们中国人怎么看待爱、怎么看待家庭、怎么表达对国家的情感。我们共情的目的,不是一定要让学员知道我们的节日是怎样的,而是让他们知道——其实我们跟你是一样的,我们的相同大于不同。
传播永远不能是自说自话,共情是所有传播基本的出发点。如果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一定要学会共情。如果慢慢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国际传播会更加自信。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博士研究生蒋贤成、硕士研究生颜冰璇、尹倩芸、李江梅、郭可树、李心蕊